9月8日,上海再度拍出地王,此時關于房地產市場的討論再度升溫。
盡管中國政府在4月份出臺了號稱“世上最嚴厲”的房地產調控措施,但全國尤其是一線城市的房價卻沒有出現明顯的松動跡象。從房地產價格近幾個月的走勢來看,房價同比漲幅盡管出現了明顯的下滑,但月度環比跌幅卻幾乎可以忽略。6月份和7月份的單月數據顯示,6月份中國的房價環比下跌了0.1%,而7月份的房價則與6月份持平,與之前動輒環比超過1%的月度環比數據相比,這樣的價格變動幾乎可以認為是“統計誤差”。
在如此堅挺的房價面前,關于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政策的討論再度甚囂塵上,強硬派認為,房價如此堅強,應該出臺進一步的緊縮措施,而另一派則認為,房價的同比漲幅已經出現了大幅度的回落,房地產調控的目的已經基本達到,同時中國經濟也開始出現了明顯的減速,因此不應該繼續加大目前的政策調控力度。
在紛繁的爭論面前,筆者認為,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離不開中國經濟的整體表現,同時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也能夠為中國經濟提供強勁的發展動力。脫離房地產市場對宏觀經濟的貢獻,光針對房價來討論問題,可能并不是一個正確的思路。
地產調控難加碼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中國房地產業在國民經濟占據的地位。
根據相關的統計,中國目前的商品房存量約為GDP的200%左右,做這個一個簡單的測算,如果中國的房地產的投資每年的增速約為15%,同時不考慮貶值等因素,中國房地產業將直接為GDP貢獻3個百分點的增速。
這樣的一個簡單測算也與很多研究的結果相似,大多數的研究顯示,中國房地產業每年約為國民經濟的貢獻率約為20-40%不等,按照中國經濟平均10%的增速,房地產業每年約為GDP貢獻2-4個百分點的增速。除此以外,房地產業還帶動了水泥、鋼鐵等20多個產業的發展,這樣的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行業,其任何的風吹草動足以牽動整個宏觀經濟。
在中國經濟面臨著明顯的減速風險、美國和日本準備操刀第二輪經濟刺激政策的大背景下,筆者認為,中國政府對房地產業的“二輪調控”應該慎之又慎。考慮到目前房地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再度對房地產業“痛下殺手”,不僅將可能導致中國的投資增速出現明顯放緩,也可能導致中國經濟出現如2008年時的“自由落體”式的下滑。
在高高的房價和宏觀經濟面臨整體減速的復雜局面面前,政策制訂者應該放棄簡單的“價格調控”思維,而更應把宏觀經濟的整體表現作為政策制定的依據。
事實上,關于中國房價是高是低、是否存在泡沫的問題,市場仍有各種爭論,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在他的回憶錄中,也有這樣一段表述:“我們美聯儲研究了有關資產泡沫的許多問題——即資產價格猛漲到了難以持續的水平。隨著事態的發展,我們認識到,盡管懷疑有泡沫,可是要確切地把泡沫找出來非常困難,直到泡沫破滅證明了它的存在時,我們才會弄清事實。而且,即使很早就發現了泡沫,除非中央銀行采取措施使經濟活動大幅收縮——這個結果是我們努力設法避免的——否則根本不清楚泡沫是否能被抑制。”
格林斯潘的這段表述曾經受到過非常多的批評,但從政策制訂的角度來說,確定過多的政策目標,可能使最終出臺的政策缺乏方向性,最終導致政策制訂者的“道德風險”。從中國目前的情況來看,如果面臨著宏觀經濟減速的風險,中國政府如果既想保增長、又想控房價,其政策導向將不可避免地陷入糾結。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