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財富之慮
從更加長期和宏觀的角度來看,房價一旦出現大幅的回落,也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全社會的財富損失,這可能在較長時間內影響私人消費。在中國經濟面臨“調結構”并促進社會消費的重要當口,社會財富的蒸發和損失可能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這可能使中國經濟出現更大程度的不平衡。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家庭的財富目前仍主要以存款和房地產的形式存在,股票資產所占的比例較少。從歷史看,每當股票市場出現崩盤,中國經濟所受的影響將較小,這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中國家庭財富中股票的比例并不高。然而,一旦占據家庭財富重要部分的房地產價格如果出現崩盤,中國家庭將面臨著如美國一般的家庭財富的大規模蒸發,其負面效應將在較長時間內無法消除。這一點在日本90年代的泡沫經濟崩潰、香港1997-1998年金融危機蔓延和美國2007-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后的表現中,都可以得到印證。具體來看,房地產市場崩盤的負面效應直至2003年才基本解除,而在日本則持續至今,其時間跨度超過15年。從金融體系的反映來看,家庭財富的蒸發將導致銀行信貸體系出現緊崩,迫使銀行收緊銀根,并進一步影響私人信貸市場和終端消費,由于信貸緊縮導致的利率上升,其對消費的抑制效應將非常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房地產市場的波動性過強,即使在較長時間內房地產價格可能出現上升,但對社會消費的推動作用也將較為有限。筆者在2007年針對香港市場也做過相關的研究,我們的模型顯示,在香港,如果家庭財富上升1港幣,其產生的邊際消費傾向(筆者注:即可支配收入增加一港幣時人們消費的增加量)在長期和短期分別僅為港幣0.14分和港幣0.16分,這個結果與很多發達國家相比顯得非常低,其主要原因是香港房地產市場的波動性較強,這意味著家庭和銀行也較難從其中獲取低風險的穩定收益。
此外,由于中國社會保障網的缺乏,尤其是養老金制度的不夠健全,房地產實質上被很多中國人作為保障退休后生活的重要手段,而伴隨著城市化發展和老齡化進程,中國家庭將可能更加依賴房地產在較長時間內產生的增值和房租收益。因此,房地產在中國是作為一個特殊的投資品存在的,其承擔著一定的社會功能,建立更加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可能才能從根本上堅強對房地產的依賴。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