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卡住的商戶
文件頒布以后,中關村西區的商業格局開始改變,商戶劉明正是尷尬局面的親歷者之一。
劉明從一家理工科大學博士畢業后,來中關村創業了3年,做電腦硬件,還做高性能計算、軟件開發等研發類業務,原來在E世界注冊有一家公司,在海龍也注冊有一家公司。
后來在海龍注冊的那家公司越做越大,因為E世界的辦公場所更大,去年,劉明打算把海龍注冊的公司搬到中關村E世界。于是他就把在E世界的公司先搬走,也把海龍的公司遷出。結果正在此時,中關村西區業態調整文件出臺,中關村E世界和海龍不再允許硬件銷售類公司新進。
結果,劉明被卡在了中間:海龍那家公司無法搬遷到中關村E世界了,因為不能注冊;而海龍又回不去了。
劉明只好在中關村E世界旁邊另找一處不屬于中關村西區的地方,將原來海龍的公司搬進去。但原本賣電腦硬件的業務就無法在E世界做了,開展經營活動不方便,也不好聚集人氣。
劉明就只好找E世界商量,E世界也沒有辦法,就讓劉明等候。劉明一等就是一年。
劉明介紹,中關村西區產業升級文件下來之后,被解讀了很多次。2010年1月,整個E世界都不允許做硬件的進入了,只有部分有生產能力、自主品牌的大硬件公司例外,如愛國者;2010年1月之后,又變成6樓以下還允許賣硬件的進來。但公司名字必須是商貿有限公司,而劉明的公司有兩成的業務是軟件開發和高性能計算等,叫商貿公司顯然不合適,特別是在對外洽談業務的時候。于是劉明還是不能將注冊地搬回E世界6樓以下。而E世界6樓以上的單位要注冊公司,就要取消增值稅資格,也就意味著不能做商業貿易。
目前硬件公司要進入中關村西區,必須要有生產能力、自主品牌,眾多經銷商已經無法進入。
劉明一直也是沿著向研發類公司完全轉型的路子走的。但劉剛畢業3年,研發的業務不能養活整個公司,還要搞硬件來幫助公司盈利。劉一直不愿意更名商業貿易公司,叫科技公司的原因也是劉的志向是做研發為主。
劉明說,他能理解中關村西區轉型的迫切心情,但將來公司做大了,中關村西區歡迎他,他也不回去了。這種一刀切的作風讓他有些難以接受,他原本是希望伴隨著中關村西區一起成長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