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戰略新興產業之一,各國的光伏發展始終與“補貼”力度密切相關。合理的光伏補貼標準不僅對整個產業規模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也考驗著政府的管理智慧與管理水平。
自年初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公布2013年國內光伏裝機目標10GW之后,行業內掀起了光伏電站補貼標準與補貼金額的討論高潮。目前,國家對大型光伏電站補貼實行每千瓦時1元的統一上網電價,并將于一季度末推出對分布式光伏電站的補貼標準。業內普遍預測,分布式補貼標準應在0.4-0.6元/千瓦時之間。按照國家大型光伏與分布式光伏電站同步推進的規劃,今年新增10GW光伏項目至少需要10億元以上的國家補貼。加上在2012年底搶發的4.5GW“金太陽”工程與光電建筑一體化項目,預計2013年,全年光伏補貼資金或將突破300億元,其中僅“金太陽”一項就需要247.5億元的財政支出。
“一年300億元的光伏補貼”再次引發行業對于“應否在補貼標準中引入競爭機制”這一話題的討論。
競爭機制推動作用不明顯
與國際上普遍實行的統一光伏上網電價有所區別,我國對光伏電站補貼主要有三種模式,即大型光伏電站統一上網電價、“金太陽”與“住建部光電一體化”項目的補貼。2012年,僅上述三項補貼項目,每年就需要財政部上百億的資金支撐,光伏補貼資金數額巨大,討論引入競爭機制也在情理之中。
其實,早在2009年,我國第一個10兆瓦敦煌大型光伏示范電站項目,就曾經在光伏補貼中引入競爭機制。盡管當時在競標中出現0.69元/千瓦時的最低價,但結果并未按照“價低者中”的原則,而是將中標價格調整到1.09元/千瓦時。
民生證券新能源首席分析師王海生在接受采訪時說:“是否引入競爭機制,需要看國家做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事實上在中國,無論風電還是光伏都經歷過幾輪的特許權招標,但招標結果并不理想,F在回過頭來看2009年光伏第一示范項目的招標,會發現當時中標價格即使放在現階段也明顯過低。這種欠缺理性的結果對推動光伏行業發展的作用是不明顯的!
“光伏產業發展到如今,產品成本與企業盈利空間已經是相對透明的市場,如果國家在大力發展光伏產業之時,在補貼中引入所謂的競爭機制,無疑是逼迫企業承受更低的盈利能力,這對當前的光伏行業、企業而言無疑都將是雪上加霜!蓖鹾If。
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也指出,國家扶持光伏產業的態度是非常明確的,將光伏產業定位為重點培育的戰略新興產業。作為需要培育的產業,國家有責任有義務去花費支撐光伏產業發展的必要成本,同時也要允許投資者與供應商有合理的利潤空間,才能真正促進光伏行業持續穩定地發展。
“國家應盡可能保護和促進這個產業發展,在對‘路條’的控制上、資源的分配上、并網的難題解決上加大監管力度,而非在補貼中引入競爭機制。”孟憲淦說。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