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9年的存廢之爭
在H7N9禽流感確診病例較多的上海、江蘇、浙江區域,為應對疫情防控,上海、南京、鎮江、無錫、蘇州等地也都叫停了活禽交易。在此期間,要求長三角各地效仿北京永久性關停活禽交易市場的呼聲日高。
和北京一樣,早在2004年,上海也曾因高致病性禽流感停止過活禽交易。但疫情之后,上海又逐步放開活禽交易市場,并規定活雞必須定點銷售。據上海市農委主任孫雷的解釋,當時之所以恢復活禽交易,“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照顧市民的消費習慣。”
2010年,為推動肉鴿、鵪鶉養殖企業規模化發展,上海又有條件開放活肉鴿、活鵪鶉的市場交易,使定點銷售的活禽范圍進一步擴大。不過,活鴨、活鵝等活水禽交易自2004年以來一直未被批準。
2006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89號文,要求各地“率先在大城市逐步取消活禽的市場銷售和宰殺,推行‘禽類定點屠宰、白條禽上市’制度。”但此文下發6年后,除北京外,上海、廣州、杭州等大城市仍保留活禽交易市場。
“活禽市場里的消毒不可能完全到位,從各地來的活禽,來源比較復雜,從不同地域可能攜帶進來一些病毒,疫病傳播的途徑和傳播的危險都會增加。”姚杰章表示。
上海農委此前召開新聞發布會也透露,上海市發生的H7N9禽流感病毒主要是屬于輸入型,來自外地產的家禽以及產品。
“從流行病學角度上講,禁止活禽交易有利于疾病預防,尤其在北京、上海這樣的人口密度相當高的大城市。”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姜慶五說,盡管目前對于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感染途徑尚不明晰,但多數專家都認為活禽市場是最大的潛在危險。
他認為, 活禽交易的污水處理、活禽運輸、宰殺環境密封等方面都需要格外注意,無論從監管還是成本上來說,投入不會小,“因此,僅從成本角度考慮,禁止活禽交易,把風險降到最低,也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不過,有一個案例也被持相反意見者指出來,那就是香港。
香港至今仍保留全港唯一的一家活禽批發市場——長沙灣臨時家禽批發市場。該市場每天均進行交易。而香港在1997年首次爆發禽流感疫情后,至今再未發生本地感染禽流感的人類個案。
這樣做的前提是,香港活禽市場有嚴格的管控機制,從而有別于內地普遍粗放管理的活禽市場。
香港自2008年起實施街市活雞日日清的政策,規定街市檔口和可售買活雞的新鮮糧食點必須于每天結束營業前將所有家禽全部屠宰,“活禽市場的所有活禽都不能留過夜,每天八點之后,即使活雞檔的活雞未能全部售出,我們都要求他們在八點之前將所有的活雞屠宰,如不遵守可能會受檢控,可能會被回收雞檔,或取消牌照。” 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署長梁卓文介紹說。
此外,香港從事活禽交易的人員都必須帶上手套和防護服,要求活雞檔檔戶在收市后自行清潔攤檔,在檔戶清潔后再由承辦商以高壓槍、熱水和消毒藥水清潔活雞檔。
在內地發生H7N9禽流感這段時間,香港還增加了對供港活禽做禽流感快速測試。
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新聞組主任黃安兒對本報稱,從4月11日,食環署人員早上會在文錦渡口岸的供港活禽中抽取樣本做禽流感快速測試,活禽便送往長沙灣臨時家禽批發市場等待測試結果,樣本對禽流感(包括H5和H7)測試呈陰性,才會獲準出售,供應香港零售市場。
“以往采用傳統檢測方法,需要數天才有結果。為有效防止感染了H7的活禽流入市面,現在我們采用快速測試,只需數個小時便會有結果。”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說。
相比之下,本報記者在已出現一例H7N9感染死亡病例的江蘇太倉市了解到,目前當地基層檢驗檢疫部門尚未增加H7快速測試。而太倉正是上海重要的活禽供應基地。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