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大會進入最后48小時。據丹麥外交部16日透露,升格為領導人峰會的哥本哈根會議正迎來115位締約方的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當天下午已乘專機離開北京,準備出席峰會。
但從種種跡象來看,本次大會達成法律協(xié)議的希望已近乎渺茫。
溫家寶啟程赴哥本哈根峰會
溫家寶16日下午離開北京,前往哥本哈根。
溫家寶此行,是繼胡錦濤主席出席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峰會后,中國領導人再次與各國領導人共商應對氣候變化大計的一次重要活動。溫家寶的與會,充分顯示了中國政府為保護全球氣候作出貢獻的決心、信心和政治意愿。
自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開始以來,溫家寶已經先后與印度、南非、英國、德國等7個國家的領導人通電話,就氣候變化問題及共同推動氣候變化大會取得成果交換意見和看法。
在哥本哈根期間,溫家寶將全面闡述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動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的立場和主張,還將分別會見與會的一些國家領導人,以求與國際社會其他成員一起,共同推動會議取得積極成果。
大會臨場換帥引起各方猜測
氣候大會結束階段的領導人峰會將于18日舉行。大會主席康妮·赫澤高15日警告說,正在這里舉行的氣候變化談判仍有可能失敗,各國必須在兩天內完成談判,從而為領導人會晤做好準備。
但就在這個至關重要的時刻,康妮突然辭去了大會主席一職,接替她的是丹麥首相拉斯穆森?的輨t被任命為大會主席的特別代表,負責組織非正式磋商。臨場換帥,難免引起各種猜測。
氣候組織中國政策與研究項目總監(jiān)喻捷認為,這是康妮路線的失敗,也就是親發(fā)展中國家一派的失敗。會前,康妮就與首相拉斯穆森存在明顯的分歧,首相是政治協(xié)議而非法律協(xié)議的推動者,此方案被認為是親美以及歐洲遷就美國的一個方案,因其沒有體現(xiàn)對《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堅持而被發(fā)展中國家廣為詬病。
發(fā)達國家一談減排就緘口
在15日晚進行的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減排指標談判中,會議主持人詢問發(fā)達國家將如何按照科學要求的范圍來增加減排幅度?此時,發(fā)達國家的談判代表集體緘口。
按照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科學建議,到2020年,發(fā)達國家應在1990年基礎上將溫室氣體減排25%至40%,這樣才能有效控制氣候災難。而包括美國在內的發(fā)達國家的減排承諾僅為15%至19%。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項目經理楊愛倫對記者表示:“發(fā)達國家的態(tài)度明確顯示出,他們并沒有意圖來按照科學的要求,提高各自溫室氣體減排的目標。”
當《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的長期行動計劃主席案文出臺后,美國代表更兩度與工作組主席交涉,表示“憤怒”。因為案文中規(guī)定,美國未來的承諾將需要與《京都議定書》簽署國的有法律約束力的承諾具有可比性。并且,對于發(fā)展中國家減排目標審評的相關案文,也不符合美國當下的要求國際審評的立場。這兩點顯然是美國的死穴,主席案文如此操作,美國很不高興。
15日晚開幕的高層會議,直到16日早晨才進入討論。美國的相關立場已經被放入括號,需要通過大會討論來解決。
潘基文建議達成政治協(xié)議
15日深夜,聯(lián)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高層會議開幕式上發(fā)表講話,呼吁各方妥協(xié),為在2010年達成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文件奠定基礎。
潘基文建議,與會各方不必在協(xié)議中規(guī)定對發(fā)展中國家援助金額,可以簽署不以法律約束發(fā)達國家對發(fā)展中國家長期經濟援助的協(xié)議。
“我們可以明年再討論這件事,”潘基文說,“我不認為準確數字是協(xié)議的全部!
潘基文會后解釋說,一旦在此次哥本哈根大會上達成“公平、雄心勃勃、全面”的政治協(xié)議,那么就應該盡快將其上升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xié)議。
會前,外界一度期待這次氣候變化大會能夠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努力達成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xié)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