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何去何從?
———嫦娥二號命運大猜測
執行完探測任務后,嫦娥二號何去何從?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于登云介紹,嫦娥二號衛星的火箭可以直接把衛星送入奔月軌道,大大節省了衛星的燃料,因此如果各項任務順利的話,嫦娥二號衛星在完成半年的規定動作后,仍會有相當數量的燃料剩余,這為嫦娥二號超額完成任務提供了很大的空間。它的最終命運,大致形成了三種設想。
第一種設想是考慮讓衛星落月,對月球做補充探測,為“嫦娥三號”等后續任務提供技術驗證。包括根據衛星在軌運行的情況,結合我國探月工程的后續進展,對“嫦娥二號”衛星傳回的數據進行綜合研究。
第二個計劃是讓“嫦娥二號”脫離繞月軌道,飛向更遠的太空,以此驗證我國更遠宇宙空間的深空探測能力。
第三種辦法是讓“嫦娥二號”沿著月地轉移軌道,飛回地球并成為地球衛星。
特派西昌記者楊大正鐘鍇
見習記者蔣哲
■記者手記
人類探月史競爭合作并存
“這標志著中國的太空雄心又向前邁進一步!”英國《貝爾法斯特電訊報》評論說。昨晚18時59分57秒,嫦娥二號成功發射升空,全球華人一片歡騰。
中國探月第二步的成功,受到了國際廣泛關注。在國際太空競爭再次興起的背景下,嫦娥二號的發射更顯得意義非凡。正如美聯社在報道中說,在美國和其他國家捉襟見肘、資金短缺之際,中國航天計劃在國際合作有限的情況下正在創造新的里程碑。
從外媒對嫦娥二號的報道和評論中,競爭心態也可窺一斑。對于中國的二次探月,法新社稱,以本國月神命名的嫦娥計劃,是中國旨在與美國和俄羅斯平起平坐的太空探索。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文章稱,中國誓言在2025年之前完成登月,印度則表示2020年前完成,“中印之間的太空角逐猶如冷戰時期美蘇太空之爭的21世紀亞洲版。”
回顧幾十年來人類的探月史,從來都是競爭與合作并存。
■背景
外國逐月計劃
隨著科技實力漸進,對月球覬覦已久的各國公布了一張張挺進月球計劃圖,月球戰場上硝煙彌漫。
歐洲:2004年,低調平穩的歐洲太空總署宣布“曙光女神”計劃,計劃在2020年實現載人登月,同時完成月球基地建設。歐航局還設想,在月球上建立一個“諾亞方舟”,將地球物種的基因存儲起來,當地球遭遇核戰爭危機或小行星撞擊時,人類的生命可以得到延續。
美國:2006年,美國太空總署發布“重返月球”計劃,核心目標是在月球上建立永久基地。根據計劃,美國太空人可能在2020年首次重返月球。2009年6月18日,美國航天局利用一枚“宇宙神-5”運載火箭將兩個月球探測器發射升空,這標志著美國“重返月球”計劃正式啟動。
俄羅斯:2007年公布的探月計劃準備分4階段實施:首階段在2010年向月球發射繞月衛星,最終計劃于2025年前實現載人登月。
德國:2007年3月繞開歐洲太空總署,宣布了獨立的德國國家探月計劃,將于2012年發射月球探測軌道器,預計耗資3億歐元。
日本:計劃到2020年,日本宇航員到達月球進行基地修建工作;2030年,日本擁有自己的月球基地。
印度:擬在2012年前發射“月船2號”,而印度的最終目標是于2020年實現印度太空人登月。
韓國:2007年韓國科技部發布探月路線圖,將于2020年發射探月衛星,2025年發射探月登陸器。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