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是日本,我認為它絕不可能簽署新的《廣場協議》。因為只要看看過去的歷史就知道,日元升值了,但日美之間的貿易順差并沒有消失。人民幣也是一樣。”帕梅說。
出席廣交會的中國商務部外貿司副司長級商務參贊蘇晶說,2005年到2009年,人民幣累計升值23.85%;2009年以來,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仍累計上升了14.5%。
事實上,人民幣升值與否,與某些國家和中國之間的貿易順逆差問題并沒有直接關聯。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15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拿順差問題做借口強壓人民幣升值完全是無理的,錯誤的”。美國不能以匯率問題為借口轉移其國內就業和增長的矛盾。
面對隨時可能到來的“貨幣沖擊波”,來自廣交會一線的調查顯示,大部分中國企業特別是大型外貿企業已經做好了一定的防御準備。
海爾集團公司海外推進本部部長刁云峰說,單靠匯率政策的“壓迫”,少數國家并不能讓中國的外貿產業喪失競爭能力。“以海爾為例,現在集團在全球擁有29個制造基地,很多產品的生產、設計、銷售均已經本土化,人民幣匯率的變化不會對企業的生存構成根本性的沖擊”。
一些企業則表示,隨著近年來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加大產品升級力度,其在國際市場上的議價權大幅提高,企業已經擁有了隨著貨幣幣值變化“隨行就市”調整產品價格的能力。
廣東宏宇陶瓷有限公司出口部經理袁鑫說,建材行業是對匯率非常敏感的行業,面對“貨幣沖擊波”,企業應對策略之一就是隨行就市,“匯率漲了產品價格就漲”。
“企業一方面在出口定價上保持浮動,對價格保持彈性,不簽長期的訂單,或實行一單一簽,降低風險;另一方面,企業可以通過銀行進行遠期交易,采用鎖定匯率等手段規避匯率風險。”袁鑫說。
此外,國內市場的不斷發展也成為許多外貿企業“倚重”的有力支持。袁鑫說,宏宇陶瓷出口業務占年銷售額的比重約為25%,“企業可以隨時調整內外銷比例,減少匯率影響”。(完)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