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新認識經濟增長與就業之間的關系
經過30多年持續快速發展,我國經濟運行的“基本面”正在發生變化。從經濟增長動力看,從過度依賴出口、投資轉變到更多依靠消費擴張,從工業制造業的快速擴張轉變到更多依靠服務業的發展,必然會對經濟增長速度產生影響,潛在增長率逐步下降難以避免。從勞動力供求格局看,近年來城鎮就業年均增長接近4%,每年新增就業崗位與新增城鄉勞動力供給大體相當,勞動力供給總量過剩的壓力明顯緩解。上述變化意味著經濟增長與就業之間關系的重要轉變。宏觀經濟政策為保就業而保增長的壓力將有所減輕,政策目標在保持必要增長速度的同時,應更加注重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積極應對增長速度放緩和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而產生的新情況、新問題,著力培育和提升企業的贏利能力和水平。
(二)加快價格改革步伐,依靠市場機制推動經濟結構調整
資源和要素價格扭曲,未能充分反映稀缺程度和市場供求關系,成為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障礙。應擇機推進利率、匯率、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目前我國實際存款利率為負,存、貸款利差較大,且普遍存在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可考慮適度提高存款利率,積極推進存款利率市場化,擴大貸款利率浮動范圍。在進一步加強差別化出口退稅和出口關稅的基礎上,可適當擴大人民幣匯率浮動幅度,更多地發揮匯率在優化調整出口結構等方面的綜合調節作用。進一步理順煤、電價格,完善天然氣、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逐步提高非農用水價格。
(三)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積極擴大消費
推進國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是擴大消費的有效途徑。可選擇的政策包括:認真執行勞動合同法,切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合理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促進農村土地流轉,推進宅基地流轉、置換方式創新,讓農戶合理分享土地升值收益;積極推進房產稅征收試點,加大對高收入群體存量財產的稅收調節力度;提高政府公共服務支出和民生性轉移支付支出占政府總支出的比重,將政府支出重點更多地轉移到向全體公民提供公共產品與服務、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上來。
(四)加快建立節能減排的長效機制
“十一五”期間,節能減排取得了重要成就,也初步形成了促進節能減排的機制,但還需進一步完善。近期出現的一些情況表明,節能減排對行政管理的依賴程度依然過高,依靠行政命令、實行“一刀切”的管理辦法控制能源消耗,已產生一定負面效果,而且難以持續,也容易對一些地區的發展形成不當限制。應該以市場為基礎,針對各地區資源條件、產業結構和發展階段的差異,更加公平合理分配指標,積極探索有利于結構優化、技術進步、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逐步降低的實現機制,不斷鞏固和提高節能減排成效。可參考國際不同行業能耗、排放標準,逐步建立我國各行業鼓勵先進、淘汰落后的節能減排制度;改變偏重依靠行政手段的方法,積極創造條件開展排放權交易試點。
(五)改革和完善投資項目審批制度
合理劃分中央、地方政府投資審批權限,重視發揮地方政府對當地項目的監管職能。政府對投資項目的管理應集中在環保、能耗、安全、質量標準等準入條件的審核上,并應實行雙向監督(項目沒有達標,政府監督項目;已經達標而不核準,企業監督政府)。簡單地從行業產能規模出發控制新項目建設,落后產能得到保護,抑制了市場競爭對產能動態優化的作用,應當加以改變。制定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管理條例。
(六)建立房地產市場長期、健康、穩定發展機制
我國人口眾多,可開發、利用的國土資源有限,在城市化快速推進階段房價存在上漲壓力,防止房地產市場泡沫化將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一方面,需要將抑制投機性需求的政策措施長期化、制度化;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多層次的城鎮居民住房供給體系,尤其是要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滿足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政府直接增加財政投資是必要的,也可以通過財政補貼等方式,積極引導各類社會資金參與保障性住房建設。與此同時,應相應加強保障性住房分配、使用的體制機制建設,嚴格杜絕違規占用、謀取不正當收益的行為。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