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再節約他不能辜負為他輟了學的妹妹
“我記得當時給一本名叫《園冶》的書畫插圖,一下就賺了4000多塊,而且這本書賣得很好,好多人看到里面的圖后都主動聯系我。”一時間,找向云杰畫畫的人數量陡增,他一個人已經顧不過來了,還叫上了幾個同學一起做。也正是在那個時候,魯軒想要擴大規模,老板找到向云杰,表示希望他去擔任分校負責人,并且承諾板只要他能將分校做起來,那以后他就算是魯軒的合伙人。
盡管自己接私活能掙到不少錢,但想到自己以后能成為公司的合伙人,向云杰還是答應了老板。“記得我第一來到重慶的時候,當時站在朝天門碼頭上,望著江水,覺得這里陌生得可怕。不過我相信自己總有一天會融入這個地方。”向云杰說,他剛來重慶的時候,濱江路邊陽光100的房子剛剛修好,他站在朝天門碼頭抬頭一眼就能望見那幾個大字。“當時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天自己會和住在里面的人一樣,在重慶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向云杰說。
在向云杰看來,憑借自己的繪畫水平和這幾年的教學經驗,應該能吸引到不少學生前來學習。但現實往往比想象殘酷,在墊江招生時,他和同事一連在廣場上發了大半個月的傳單,最后只有十幾個學生報名,并且報名參加周末班的,只有2人。而墊江校區的門面租金一個月6000多,加上人工工資,一個月成本就要上萬元,如果招生人數不增加的話,關門是早晚的事。在上了2個月的課后,向云杰見招生情況仍然沒有好轉,就打算關閉墊江校區,但就在他打算關門之際,一件事情改變了他的主意。
“那天我們周末班的2個學生正在教室畫畫,隔壁畫室的學生見我們只有兩個人,就跑過來說了幾句風涼話。”在藝考生眼里,衡量一個培訓學校的好壞,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學生人數的多少,隔壁畫室的學生見向云杰他們學校的周末班只有2人,對學校教學水平感到懷疑,覺得學生在這里學,多半考不上學校。“我們的學生聽了這話很委屈,哭著找到我們,希望我們不要關閉學校,他們想爭口氣,要在這里學到底,而且一定要考上。”學生的話給了向云杰堅持下去的動力,在這一年里,盡管學生只有十幾個人,但他仍然每周末從重慶到墊江給學生講課,而在年底的藝考中,這十幾名同學也都考上了理想的學校。
奮斗,再奮斗他的目標是要讓一家人幸福
妹妹的輟學讓向云杰滿懷歉意。“大學里的學費一定要自己掙!”背著行李,帶著這句自己許下的諾言,他再一次從老家來到重慶尋找畫室,只不過這次,他的目標是在畫室里做個兼職。
而憑著自己優異的專業水平,向云杰很快就在魯軒美術教育做起了助教。助教的工作很辛苦,只要學生在教室,他們就得守在一旁觀看,而學生們常常練習到凌晨一兩點。“川美的路燈很暗,從畫室到寢室有半個小時的路程,每次深更半夜一個人在路上走,我都心虛得要命。”而回到寢室后,室友們大多也都睡覺了,為了不打擾他們,向云杰只得摸黑上床。
當時老板給他的工資是800元一個月,而要攢到學費所需的上萬元明顯遠遠不夠。“沒辦法,只有在外面自己接點業務做。”剛開始,向云杰選擇為一些書籍配圖。白天,他干著助教的工作,晚上回到寢室后,還得接著畫插圖,睡眠時間每天只有四五個小時。
不過,盡管如此刻苦,由于時間不夠,第一年的學費最終還是向云杰的父母繳的。“實在沒辦法,但自此以后我就沒再找他們要過錢了。”
努力,再努力為湊學費每天只能睡4個多小時
對于美術培訓學校而言,招生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口碑,有了第一年的成功,魯軒在墊江的分校招生開始有了起色,眼看培訓學校運作剛步入正軌,向云杰也開始慢慢將心思轉移到自己的課業上,沒想到,一通電話又改變了他的方向。
大二下學期,他接到母親電話,說父親突然病倒了,醫生檢查后說是過度勞累,工地上的活路已經不能再做了。這個家曾經的頂梁柱就這么倒了,向云杰一時間彷徨無措。“父親病倒后,我覺得身上的擔子一下變重了,必須得做點什么才行,家里該讓我來作那個頂梁柱了。”也就是在父親病倒之后,向云杰明白,賺錢不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家庭。
“如果繼續在學校上課,那培訓學校的事要耽誤,一心一意做培訓,學校考試肯定又過不了關。”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考慮過后,向云杰最終還是決定先做培訓,等賺到一定錢后,再回Cye學校讀書。于是,大三開學后,向云杰向學校提交了休學申請,他說,自己想用這一年的時間在事業上好好沖一下,等事業穩定了,再繼續回學校讀書。
上課、招生、跑業務,這是向云杰在休學這一年中做的事情。學費倒是很快就湊上了,但事情也越來越多,向云杰每天要跑的地方也越來越多。在大三下學期,向云杰一咬牙花20萬元買了輛車犒勞自己。“有人不相信,說我這才幾年時間,怎么就有錢買車了,他們不知道的是,為了趕畫,有多少個夜晚我徹夜不眠;為了招生,有多少的委屈我全部吞咽下肚。一份耕耘一份收獲,這些都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向云杰說,前段時間,他還在楊家坪買了一套50平米的小居室。
他的夢想,是把50平米變成500平米,“我想掙錢買套別墅,父母一輩子沒享過福,到時候一家人都在一起,那是最好不過的事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