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證書多多益善,已經成了時下大學生中的一種風氣,但太熱了就有可能陷入盲目,反而不利于找到合適的工作。
事實上,用人單位更歡迎的是一專多能的人才,即專業能力強、同時在其他相關方面也能拿得起來,而不是什么都會一點、什么都不精通的萬金油。較好的模式是大學教育打好穩固的專業基礎,適當地輔以短期實用型培訓,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各種各樣的證書上,可謂舍本逐末,并不明智。
有專家指出,目前大學生考證存在著三個誤區,第一是覺得證書越多越好,認為只有這樣自己的能力才會被肯定,才會增加就業機會。但從近幾年的招聘會上可以看出,許多企業在招聘人才時希望的是少而精,假如拿的是本專業的資格證書自然是增加了砝碼,但如果拿的是其他專業的證書只會給人留下職業定位不清晰的印象。第二是哪里熱門往哪鉆。許多學生認為證書要考就考目前最熱門的,實際上,證書的流行和受追捧表現出一定的階段性,很可能等到畢業的時候已經不流行了。所以選擇證書主要還是看它是否具有權威性,而不是盲目跟風,隨大流。另外,有不少大學生舍本逐末耽誤主業,有報道爆出有些學生逃課參加培訓班。企業人事部門介紹,大企業在招聘的時候會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能力測試,社會證書只是一種印象,而不會起到決定性作用。如果因為考證書而影響了自己的專業學習,那就得不償失了。
證書并非越多越好,要以實用為原則,不要重復去考雷同的證書,浪費時間也消耗精力。除了語言和計算機水平證書等基本的證件外,可以選擇一些與所學專業相關的證書,可以幫助就業的準入類證書,如會計上崗資格證、律師執照等等。在實際的求職過程中,用人單位要求的不是“能力最全面”的人才,而是“最適合該職位”的人才。天津社會科學院城市經濟研究所Cye.com.cn研究員畢于榜說,目前,從證書的類型看,對大學生找工作有幫助的大致分四種,一是與自身專業緊密結合的準入類證書,如報關員證書、物流師證書等;二是通用型證書,比如營銷類、司法考試類的;三是技能型證書,如網絡認證、網頁維護等;第四種就是英語能力證書了。
大學莫為浮云遮望眼
考證熱愈演愈烈,各種五花八門、魚龍混雜的民辦培訓機構也應運而生。有讀者打電話向記者反映自己上培訓班時看到的一幕,這個培訓機構在廣告中稱此學校教學設施完善、環境良好,師資實力很強,執教的老師經驗豐富、曾經屢次押中當年的考試試題,很是誘人,于是決定前往實地考察。然而到現場后卻發現,一個只能容納七十人的教室里硬是擠進了一百多人,很是嘈雜,所謂經驗豐富德高望重的優秀教師講課表現平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