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培訓市場里不乏知名品牌,他們往往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優良的師資力量和誠信的服務,但也夾雜著不少急功近利的培訓機構,打著“名師”的幌子,實則聚集一些烏合之眾。媒體曾經曝光過多起培訓機構欺騙學員、攜款潛逃的丑聞。
專家建議,應當設定相應的培訓機構的準入門檻以及淘汰機制,完善市場機制,提高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和素質,來規范培訓市場。
在教育方面,職業培訓培養人才的周期通常較短,主要強化學員的實踐操作能力。但一個人能夠勝任工作崗位不僅需要他有熟練的操作能力,職業素養等因素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培訓機構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使學生盡快實現從一名學生到職業人的角色轉變,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培訓機構應該注重對學員的有關職業素養的教育。其次,課程的更新是必不可少的。和傳統高校相比,培訓機構和市場的連接比較緊密,為學員實習或就業應聘Cye.com.cn崗位提供方便。而在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之后,培訓機構更應該適當進行教學內容的更新。另外,培訓機構的強化管理必不可少。培訓機構的生源較復雜,不論是年齡還是學歷、個人素質都參差不齊,因此培訓機構必須強化管理機制,以確保學員能安心學習知識和技術。
“考證熱”給大學教育帶來不少尷尬。學生們所要付出的遠不止是金錢,他們的時間和精力也是有限的,要完成“繁重”的考證任務,就不得不犧牲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大學課程,因此出現了逃課去考證的現象。有調查顯示,大學基礎課的逃課率約為25%,專業課逃課率也在20%左右,而哲學、政治經濟學等公共課的逃課率則達到了50%以上。有些學生甚至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來獲取各種證書,而專業課則隨便應付了事。如此本末倒置,怕是會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影響的是大學生們的整體素質。
就業難和考證熱也是一種警示,大學教育改革勢在必行。一方面,大學不能再關起門來辦學,教師不能再靜坐書齋用十年前的教案講課,必須與實際更緊密地結合,與時俱進,這樣才能真正地促進大學生就業。另一方面,必須抵制急功近利的風氣。大學教育的目的不光是為就業而就業,更重要的是文化修養熏陶、價值觀提升,提高青年一代的整體素質,進而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如果大學校園全都陷入浮躁短視的氛圍,很難想象未來的中國社會經濟如何可持續發展。對大學生來說,如果只求找到工作,那么與其一邊交著大學學費、花費4年時間,一邊忙著參加校外的就業培訓,還不如更務實一些,在高中或職校畢業后先就業,然后邊工作邊進修,來得效率更高,還可節約社會教育資源。建議大學引導學生,即使在經濟低谷時期,也應把目光放得長遠些,把一生難得的4年大學時光充分利用好,努力提升自己的內在競爭力。經濟低谷只是暫時的,中國正在利用低谷時期,主動轉變經濟結構,追求高質量的增長模式,需要大量更高素質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