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是一個善于創造奇跡的地方,它不僅創造出了一個舉世聞名的小商品市場,如今還培養出了一批特別能創業的大學生。
義烏工商學院,這所名不見經傳的高職院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率達11%,其中自己當老板的達8%。
學校沒有專門的就業指導老師,因為學生未出校門就被搶走,學生就業率連年達到98%以上,有的專業供需比甚至達到1∶9。
義烏工商學院是一所職業技術學院,所招的學生,是高考招生中最后一批錄取的,高考分數差本科一大截。
這樣的學生會有啥能耐呢?帶著強烈的好奇心,記者日前走進校園,一探究竟。
這里的學生到底有啥能耐——學生中的創業故事
何燕蘭,外語系大三學生。扎個馬尾辮的她,熱情大方,說話帶著甜甜的笑容。別看她剛進入大三,已經創辦起一個名叫“her”的工作室,手頭有了三個外國客戶。
“你的客戶是怎么找來的?”面對記者的提問,燕蘭抿嘴一笑說,還是在讀大二的時候,她在網上尋找實習機會,看到一個韓國商人在招英語翻譯,就去報了名,結果被錄用了。這份工作是為老板和一個名叫埃德·維諾的荷蘭客商當翻譯,報酬是300元一天。干了3天,燕蘭流利的英語、熱情的服務態度和對市場的熟悉給埃德留下了深刻印象,臨走時,在荷蘭開了3家服飾店的埃德要了她的手機號與E-mail,以后就直接和她聯系,要求燕蘭做她的代理。
“就這樣,埃德從荷蘭發給我樣品,我在義烏找企業出樣,再寄給她確認,然后就讓企業生產、發貨。”去年,埃德訂了100多萬元的貨,給燕蘭5%的提成,那就是5萬多元。
“第二個客戶是埃德介紹給我的,是個澳大利亞人。我明天就要去廣州接她,機票、住宿都由對方開支。”燕蘭接著說,第三個客戶是她自己從網上找來的,是個美國人,10月份就要來義烏看貨了。
在義烏工商學院,有許多學生像何燕蘭一樣邊學習邊創業。學生中有開酒吧的,有開鮮花店的,有辦婚慶禮儀公司的。而那些畢了業的,干得就更歡了。
鄔奇非,青田人,2003年9月到國際貿易系就讀,2006年7月畢業,6月5日就與同學合伙以3萬元資金注冊了一家旅游用品公司,拿到了經營執照。
他的公司就在學院邊上,用8萬元一年的租金租了二層樓房,一樓用來展示商品,三樓用來辦公。他說學校一直鼓勵學生多做社會實踐,他從大一開始,就利用業余時間上街推銷牙刷;大二時,到貨運代理公司當業務員;大三時,還創辦了戶外運動俱樂部,除了向同學兜售戶外旅游用品之外,還在網絡上“練攤”。課堂教給了他貿易知識,而實踐經驗壯了他的膽,這些成了他自主創業的最大資本。
說起開辦公司一年的成就,小鄔不便透露公司的商業秘密,只是說今年生意做得非常好,僅維持公司的運轉,一年就要三四十萬元,還在湛江開了分店,現在發貨都來不急。談話間,鄔奇非辦公桌上的電話不斷響起,看得出來,他的生意非常繁忙。為了感謝母校的栽培,鼓勵學弟學妹創業,不久前他特地拿出1萬元,回母校設立了“源野獎學金”。
鄔奇非只是該校創業大軍中的普通一員。99級市場營銷專業的班主任黃健民老師說,前段時間他因身體不適在家療養,班里的學生陸續回來看望老師,他驚奇地發現,自己班上38名學生,有20位在當老板。
當然,校園里更多的是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儉學的學生。陳素紅,是旅游專業學生,也在讀大三。今年暑假,她就帶了7個旅游團,還自己組織了4個團,一共賺了5000多元。因為一個暑假都在外面跑,人曬得黑黑的,雖然很辛苦,她仍開心地說,“我賺的錢在同學中不算多,但暑期實習,讓我看到了自己的能力,我的實習單位義烏萬方旅行社還希望我畢業后能去那里工作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