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奇非說,剛進學院那會兒,自己心情非常郁悶,因為沒有考上本科院校,整個人都灰溜溜的。“到了大一下學期,我發現,這里的學習氛圍最適合我了!”
旅游專業的陳素紅,原來對新聞時事一點也不感興趣,老師多次在課堂上強調要學生多讀報,她總是不以為然。但暑假里帶過幾個團以后,現在天天找報紙看,她說:“當導游要與客人交流,不看新聞,就沒有談資,說不上話。”
學英語的何燕蘭,英語說得滴溜轉,四級考試及格分是424分,她考出了500多分。這都得益于與外商的交流,她說,“有好多詞匯都是從市場里學來的。比如老師只教過‘項鏈’這個詞,而我還會說‘合金’、‘鉑金’這些詞。”在給外商做代理的過程中,她從網上發現,現在南美洲、拉丁美洲想在義烏找代理的客商特別多,又主動學起了西班牙語。
學印刷的龔道龍說,原來老師在課堂上講的東西有許多聽不懂,比如一個機器零件是怎樣的,起什么作用,老師講了半天,腦子里一點印象都沒有。到企業實際一操作,馬上就弄明白了,學習變輕松了。
國貿系一個學生,在打工時被一家企業相中,派到阿聯酋工作一個學期,回來時交出一篇論文《中國產品在中東的競爭力分析》,寫得頭頭是道。
活學活用,學了就能用,枯燥的學習變成了有趣的事情。
在藝術設計系,記者看到這里建起了平面廣告、產品造型、服飾、時尚飾品設計四個工作室,學生們正在一排排電腦前,專心地動著腦筋。系負責人邵永紅老師告訴我們,學生們在做的“作業”是老師們在市場上接來的單子,學生設計得好,被廠家采納,就有獎金好拿。去年最多的一位學生拿了2萬元。而那些原本有空就上網打游戲的學生,看到室友設計的作品被廠家采納轉化成產品,也紛紛跟著走進工作室,開始盯著電腦屏幕絞盡腦汁做“作業”。
學生們在這里學到了本事,還賺了錢,這樣的學習誰不喜歡呢?要賺更多的錢,就要學更多的本事,這樣的道理又有誰不懂呢?有了本事,就能就業、創業啊!
一些教育界同行來這里考察后曾留下一句話:我們學不來。因為這里有個發達的小商品市場,別處沒有。義烏小商品市場確實給了這里的學生一個鍛煉“泳技”的泳池,但該校給予學生們大膽創業的鼓勵和支持,又有多少學校能做到呢?
該校外語系大三學生葉盛枝,大二時在家鄉龍游創辦了一家慶典公司,因為忙于主持一場婚禮,一份作業沒有交。有的提出要給予處分。賈少華說,慢一點,先讓我了解一下。這位學生說,因為那天忙著寫婚禮的流程和主持詞,忘了。賈少華對系里說,這個同學并沒有閑著,他完成的作業比學校布置的要難多了,不該處分。國貿系一個學生被公司雇用,派駐江蘇一學期,他又不想休學,學校就考慮用函授的辦法來幫助他完成學業。這樣的事例在義烏工商學院舉不勝舉。
正是因為學校的積極引導、鼓勵和支持,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越來越濃,自主創業的膽子越來越大,自信心越來越強,創業的本領也越來越高。 (何安麗 張建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