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存在著國企職工下崗、新增勞動力就業、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三大就業問題。十七大報告提出的“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戰略,具有強烈的時代感,為解決我國就業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作為新增勞動力的一部分,大學生肩負著崇高的歷史使命,具有較多的知識與技能,更應該響應時代的召喚,奏出創業樂章的最強音。
·給我一個理由
“為什么要創業?”處于經濟轉軌時期的大學生可能都會問這個問題。曾幾何時,大學生作為天之驕子,屬于社會的精英,考上大學就意味著端上“鐵飯碗”,不僅就業單位的工資待遇高、福利好,而且社會地位高。然而,隨著我國高校大規模擴招,接受高等教育成為普通大眾的一種常見的人力資本投資行為,隨之而來的是畢業生連年增多;再加上大學生就業體制由“國家分配”向“雙向選擇、自主擇業”轉變,出現了普遍的大學生就業困難。每年都有很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而加入“考研”或“漂族”大軍;即使找到了工作,很多學生對月薪、就業地區、行業、單位性質也是唉聲嘆氣。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無法接受現有單位或沒有單位接收,自己創業就成為一種選擇。我們把出于就業壓力而被迫進行的創業活動稱為被動型創業。它實現了由“單位雇傭”向“自我雇傭”的轉變,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對傳統就業形式的一種替代。接受高等教育是一種重要的人力資本投資行為,其價值得以體現的前提是實現就業即實現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的結合。如果無法實現,意味著勞動力資源閑置,并且人力資本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貶值。通過創業,同樣發揮這些知識和技能的作用,體現了高等教育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