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晚,共青團中央主辦的“我與祖國共奮進”形勢政策網絡宣講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網絡傳播由中青在線承辦。四位青年代表委員與現場300名大學生和各大網站青年網民進行了互動交流。中國移動公司的“手機新聞早晚報”于12日報道了此次活動。今天本報刊發網絡宣講會上的精彩問答。
在90分鐘的交流當中,網友提出的問題很多,由于時間原因,四位青年代表委員無法一一回答。中國青年報記者將把網友的問題整理、分類,帶給代表委員,然后反饋給網友們。
3月11日,被很多年輕人視為“成功偶像”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星微電子公司董事局主席鄧中翰,糾正了人們關于他的一個錯誤認識。
當天,由鄧中翰主持研發的中國首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百萬門級超大規模專用芯片“星光一號”,度過了10周歲生日。10年里,鄧中翰的“星光中國芯工程”不但結束了中國無“芯”歷史,還將國產芯片賣給了三星、索尼、惠普、戴爾、聯想、蘋果等跨國企業,占有了全球PC圖像輸入領域超過一半的市場。
1999年通常被認為是鄧中翰創業的起點——那一年,他從美國硅谷回到中關村,創辦公司。
不過,在3月11日晚由共青團中央主辦的“我與祖國共奮進”形勢政策宣講會上,以全國人大代表身份與大學生、青年網民見面的鄧中翰說,自己的創業起點不是1999年,而是從大學時代開始的。
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
鄧中翰說,跟很多今天的年輕人一樣,自己當年也是讀大學時就向往創業,但這種感覺是“模模糊糊的”。
在團中央、中國科協等舉辦的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研“挑戰杯”競賽上獲獎,是他至今念念不忘的創業經歷。那是1991年的第二屆“挑戰杯”,鄧中翰當年是中國科技大學在校學生。
他說,自己從大學三年級開始做科研,發表第一篇論文,“我覺得這也是一種創業”。
作為一名本科學生,鄧中翰做實驗需要用到昂貴的儀器,也需要老師的指導。他回憶說,很多時候就是趁老師有點空去請教,或者是老師下班以后,自己去“加點班”。這種小事在他看來很磨練人,使他在很早的時候,就知道去挖掘一些關鍵的人來幫助自己解決問題。
“我想說的就是——任何形式使得你能夠獨立,能夠自主,能夠追求自己的夢想,這樣一種行為我認為都是廣義上的創業。”鄧中翰說,創業就是創自己的事業,不一定就是要創立公司。
他說,這類身邊小事,哪怕很小也值得嘗試,盡管它不一定帶來什么直接的、功利的回報。
這位成功的企業家和科學家,將自己的成功歸結于一點:從被動地在校園里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地尋找自己的未來,追求自己的夢想,自己只是比同齡人早邁出了一步。
所以,在“我與祖國共奮進”活動現場,面對網友關于“微創業”的提問時,鄧中翰回答說,如果有創業的機會,哪怕是“微創業”,青年也應該多鍛煉。這種創業實踐的精神是值得鼓勵的。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這樣創業的青年,整個市場也不會繁榮,大家都過得很平淡。如果我們青年大學生不去大膽嘗試,做不出無愧于我們這個時代的青年面貌的事情,我們國家就不可能向前發展。”鄧中翰鼓勵大家說。
在場的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啟明星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嚴望佳,曾經接觸過很多大學生。她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在大學里面能為將來創業做什么準備?
在她看來,無論是就業還是創業,在走向社會安身立命的過程中,年輕人必須學會塑造一種性格,能夠在別人需要的時候無私地提供支持和幫助,形成與別人共贏的一種合作的包容的態度。
嚴望佳畢業于復旦大學計算機系。她當年學習了很多與數學相關的知識。很多人認為這沒什么用處,可她覺得真的很有用,因為它訓練了思維和邏輯能力。讀大學時,她還盡量選修了與專業無關的課程,歷史、政治、地理、天文……在講座中,傾聽人生感悟,為未來做積淀。
此外,她還建議多為同學服務。很多人認為這是浪費時間,她卻認為這是在鍛煉領導力和溝通力。
“學習好只是大學里可以做的事情中的一項。重要的是,我們要積累自己的勢能。”
拉車的時候要抬頭看路
“人生在每個階段都有風險”,這是在場的另一位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慶峰的忠告。
劉慶峰對大學生們說,如果不努力,人生就會走樣。即便你找到工作,即便你當了CEO,你不努力,明天就會破產。所以在任何一個階段,人要有風險意識,要有憂患意識,要知道下一步主要精力用在什么地方。
他說,最關鍵是要有“自知”,知道自己怎樣發展,才能積累能量。
有網友提問說,不少企業總以沒有實踐經驗為借口,拒絕錄用應屆大學畢業生。劉慶峰這樣提醒大家,在校大學生其實最關鍵的還是把學習弄好,學有余力再做社會實踐。
他用武俠小說中的語句做比喻:社會實踐相當于花拳繡腿,自己內在的積累,比如數學、物理、英語、計算機知識屬于內功,沒有內功,再好的招數也不靈。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