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他們不僅有勇有謀能吃苦,而且早早在大學期間就利用各種機會鍛煉本領,歷練膽識,還善于抓住機會借“東風”。
鄭州博克教育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24歲的杜克去年剛從河南財經學院工商管理系畢業,他說,自己原本和很多同學一樣對創業毫無概念,大三寒假,偶然看了一套《贏在中國》節目光碟,被創業選手的激情感染,也想成為馬云先生那樣的人。
杜克說,家人對他創業的想法很支持。了解到北京某公司對一項高中生升學指導系統招標后,他果斷出擊,在家人的協助下爭取到了河南的代理權。畢業后,他拉來好友,挖來專業人才,注冊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如今,公司已經有了固定項目和10多人的團隊。
去年從鄭州大學畢業的張惠敏,在摸索中走上創業路,并成為創業明星。考上大學后,她就自己掙錢解決生活費和學費,從發報紙、賣電話卡到批發電話卡,最終把目光投向在高校很有潛力的旅游代理上,打出了“校園風”品牌。去年年初,她和搭檔陳友軍、高炬憑借出色的創業方案贏得了8萬元創業基金,她不失時機地為“校園風”注冊了商標。如今,“校園風”假日旅行占據了80%的校園市場,并在網站上開發校園消費市場,他們的目標是打造校園第一消費品牌。
說到創業,22歲的何永亮名氣也不小。作為中原工學院信息商務學院的大四學生,他已經創業3年,成為鄭州一家固定資產50萬元的標牌制作公司的老總。
何永亮在入學后就做了一份詳細的“創業計劃書”,利用節假日到手機城、旅行社、互聯網公司打工,積累了經驗、人脈和資金,他曾在大二下學期建立自己的網絡營銷實訓中心,但生意沒有預期的好。2007年,他和朋友阿牛接下一家標牌材料廠,開始實體經營的嘗試,通過網絡進行宣傳銷售,業務不斷增加。
摸爬滾打一番后,何永亮對創業有了更深的感觸,他建議缺乏經驗的學生不妨先擇業再創業,不要誤打誤撞,同時要學會借力,盡可能找到專門對大學生創業進行指導和扶持的機構,獲得前瞻性的指導,他本人就通過“大學生創業網”獲得了不少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