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過高:部分條件并不現實
記者發現,在創業補助申請條件中,2009年版與2012年版都有“招收1名以上本市勞動者就業,依法納稅并按規定參加社會保險”的相關條文。
但大學生創業者陳昌驗認為這項條件并不現實,對剛畢業的創業者要求過高。他說,“人們很難相信剛出校門創業的大學生,不會愿意應聘的,只能從老家請親戚來幫忙,給員工購買社保也不是畢業一年內能做到的事。”
宣傳不足:外地讀書學生不知情
佛科院每年在職業規劃課程中都會給學生介紹我市扶持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政策,所以佛科院學生都對相關政策有所了解。但在市外甚至省外讀大學、歸來創業就業的學生一般不知曉政策的存在。
“我聽說有扶持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政策,但就是不知道該問誰,從哪里知道詳細信息。”在廣州讀書、今年畢業的佛山人阿達說,今年他到工商部門注冊公司時曾詢問大學生創業有沒有優惠政策,對方回答沒有。阿達認為,政府既然出臺了扶持政策,也需要多方位大力宣傳,讓在外地讀書回來就業創業的學生也了解政策。
專家
就業群體滿意度應成考核指標
“(響應者寥寥)這種現象很普遍。”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政府績效評價中心主任鄭方輝說,政府出臺政策意欲扶持大學生群體就業,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操作性低、執行力不足,往往是因為政策涉及面很廣,制定政策前沒有經過長時間的論證,而且缺乏監督措施配套。
“在制定政策時,需要有公共參與的過程。”鄭方輝表示,一項政策出臺要經過比較長的制定過程,必須要了解此項政策關聯的多方面需求。這樣才具備操作性,將政策實施的困難降到最低。
但征求公眾意見最忌諱的是“形式重于結果”。鄭方輝建議,征求的意見要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整體的狀況。以扶持大學生就業為例,可以通過研究機構、專業人士、媒體、大學生調查等多方面獲取意見,并由第三方民間組織進行調研,提高說服力和公信力。
此外,一項政策實施效果如何,評價指標應針對政策面對的特殊群體及實際情況而定。以扶持大學生就業政策為例,評估應將財政資金的使用“能新增加多少就業崗位”、“就業人群滿意度如何”等作為評價的參考指標。鄭方輝認為,不僅要對政策實施后的結果進行評價,更需要在實施過程中進行監督。“政策實施一年后對前面的工作進行考核評估,為下一個年度政策的調整提供參考依據,這樣的節奏比較合理、有操作性。”鄭方輝說。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