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店“實名制”能管住網上不規范交易嗎?
短短十幾年,國內電子商務行業經歷了從無到有的爆發式增長。記者從淘寶網了解到,這家年交易額突破2000億元的網絡零售巨頭,2003年剛成立時年交易額只有0.98億元。作為Cye.com.cn新生事物,在快速增長過程中,由于監管滯后,國內電子商務行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魚龍混雜的情形,充斥網絡的制假售假、欺詐等行為,讓消費者對網絡購物既愛又恨。
令人尷尬的是,此前網絡交易規則都是由幾家大的網絡購物平臺自發建立的,政府層面對電子商務的法規建設相對落后。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等電子商務人士表示,企業擔當了許多本該由政府承擔的基礎設施建設,亟待國家出臺相關規范性法律條文,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對此次工商總局出臺的網店“實名制”等管理規范,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方盈芝說,實行網店“實名制”,網店有了正規牌照,消費者可以隨時查到網店牌照,增加對網店的信任,從而使網上交易變得越發紅火,因此對行業來說是個利好。
一些消費者也認為“實名制”對自身維權意義重大。有7年網購經驗的上海白領沈蕾說,“實名制”是一種保障。
也有些消費者擔憂,按目前的網絡交易糾紛實例來看,作為交易平臺的網站實際上扮演了擔保角色,即消費者一旦追訴不到賣家的責任,可轉而追究網站的責任。實行個人網店“實名制”后,網站可能就此“解套”,而向個人網店追責往往很難,有關部門應有更明晰的政策界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