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展望 公募基金會亟需去行政化
李連杰壹基金的公募基金會申請究竟是什么結果,我們目前無從得知。但清華大學創新與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鄧國勝指出,雖然我國法律沒有規定,公募基金會只能官辦,但民間慈善組織要申請成立公募基金會卻不容易。
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便是為數不多的民辦公募基金會。為了籌辦這個基金會,德高望重的魏久明、李啟民、袁正光三位老人奔走了10余年。基金會終于在今年初獲得公募身份。但三位老人多年在國務院、團中央、科協等國家機關工作的背景也非一般人所能望其項背。
中國的慈善何時能真正回歸民間?慈善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首先須讓現有公募基金會去行政化。而后,公募基金會要么發達,要么衰落。只有經過不斷洗牌,優勝劣汰,才能促進慈善行業健康發展。
基金會行政化是指基金會存在行政級別,工作人員由政府提供工資。
鄧國勝稱,對于公募基金會來說,去行政化基金會失去的是政府的行政級別和待遇,得到的卻是民間做慈善的活力。
罕見的案例便是中國扶貧基金會的成功。10年前,中國扶貧基金會主動向業務主管部門 國務院扶貧辦提出取消行政級別。
中國扶貧基金會工作人員稱,在取消行政級別前,受行政級別等因素影響,基金會無法自由引進人才,政策、方向、執行等都要受業務主管部門的管制。工作人員也仗著鐵飯碗,工作積極性不強。
而現在,中國扶貧基金會像企業一樣運作,理事會可以招聘適合基金會發展需要的專業人士,人才優勝劣汰,員工充滿活力。中國扶貧基金會每年募集的善款數額,從10年前的一兩千萬,上升到現在的6個億。
“10年時間,中國扶貧基金會在管理、項目創新、透明度等方面,已成為了行業內的標桿。”鄧國勝說道。
慈善回歸民間的另一個好處,是能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在美國,非盈利組織從業人員占就業人員10%,中國的卻只占服務業就業率的0.3%。
王振耀指出,目前新注冊的基金會是按新一套規范管理的,不存在行政化一說,而老的公募基金會,有的也已去行政化,因此,不能以它過去的經歷來評判它,而要看它現在的狀況,“我特別怕有隨意性”。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