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的邏輯》,是張維迎今年曾經風行的一本書。
書中,張維迎的主要觀點之一是,金融危機之后,對市場經濟的誤解和不信任,如果演變為更多的反市場政策,中國的經濟發展就會面臨非常大的風險,比環境破壞的后果更嚴重。
邏輯,這個充滿理性意味的字眼,是張維迎最喜歡用的一個詞。
然而,作為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經濟學家,成名甚早的張維迎,一向以其對市場經濟不遺余力的鼓吹而聞名。
在這些鼓吹中,頗為強調邏輯的張維迎,卻經常言辭激烈。
張維迎一向性格直爽,開口無忌,他的很多大膽的觀點因為在層層傳播中的誤解與曲解,始終使他置身在輿論的風口浪尖。
“因言獲罪”,也順理成章地成為其突然卸任的主要“被猜測”動因。
追溯這位爭議學者的大膽言論可以回到1983年,年僅23歲的他在《中國青年報》發表《為錢正名》一文,提出“一個正常有序的社會里,錢是社會的一個獎章,你能多賺錢,說明你對社會多做貢獻,所以不應該回避錢,把它看作壞東西”。
文章刊登后,他旋即陷入一場全國大批判。結果《中國青年報》等報紙整版批駁,陜西省的某位主要領導點名批評他。
2004年的“郎顧之爭”以及隨之而來的第三次改革大論爭里,張維迎就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他在《理性思考中國改革》一文中提到“官員是改革中受損最大的利益集團”,結果這句爆炸性的話語使他一夜間成為“人民公敵”。
此后,拋出了“上不起學只因學費太低”等經典語錄的張維迎,時常站在輿論的風口浪尖。
“思想有新意,但很多觀點引起了社會爭議,好像和管理學院院長的本分有些偏離。”此舉可能直接導致其無法繼任院長一職,不但是外界的猜測,光華學院師生也有人對此持有相同觀點。
而與其學術觀點相對應的,是轟動一時的“學歷造假”傳聞。今年8月,網友孔曲波發表微博指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簡歷造假,一度也曾傳出,張維迎可能因此辭職。
但經證實,此消息不實。據北大光華學院老師介紹,張維迎在牛津大學的博士生導師是經濟學諾獎得主莫里斯教授,為光華學院特聘教授,一年來北大光華學院幾次講學。并且,北京大學還成立了莫里斯經濟政策研究所,名譽所長為莫里斯,所長就是新任院長蔡洪濱。
改革者張維迎
黢黑健碩的蒙古壯漢一絲不掛,向腳下魚貫出入的人群炫耀野性的美感。對面的老子瘦小干枯,側身吐舌瞪眼,似是譏諷壯漢的滑稽。
這是北大光華學院新樓門前的兩尊怪異的塑像,最初曾被質疑與北大精神不符,但是在張維迎的堅持下還是留下來了,現在它已經是光華最受歡迎的拍照地點之一。
仿如這兩尊乖張的雕塑,張維迎留給光華管理學院的,也是一個特立獨行的改革者形象。
2003年,擔任北大校長助理初期,張維迎主持下的“北大改革”,“不升即退”、“終身教席”等措施引發諸多爭議。
比起終因教育體制的問題消失于無形的“北大改革”,張維迎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尤其是北京大學發布的《北京大學教師聘任和職務晉升制度改革方案》,掀起一系列軒然大波。
2007年爆發的有關中國高校改革的重要事件—“張鄒之爭”、“張何之爭”,無一例外都與已經擔任光華管理學院院長的張維迎有關。
2007年6月10日,世界銀行研究部經濟學家、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教授鄒恒甫(博客)在其博客上披露,自己被開除的真正原因,是院長張維迎和他較深的個人恩怨。他還抖摟,張維迎當初想“搞掉”前院長厲以寧時,來拉他的票,被他拒絕了,自己沒有旗幟鮮明地站在張那邊。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