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關鍵在民企
如何進一步發揮民企的作用,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當中是極為關鍵的一個問題。
《21世紀》: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發展中面臨著新興產品和服務成本偏高、基礎設施不完善的瓶頸問題,政府在其中可以起到怎樣的作用?
馮飛:這個產業最重要的特點,是依靠創新、技術驅動,政府應在競爭前提供研發資助。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在供給側對研發支持很難做到完美,有些企業得到政府支持可能并沒有做出成果,而沒有政府支持的企業反而做成了,因此政府還應采取技術購買事后支持這種方式來解決。比如某企業新技術產品出來之后給其補貼。
此外,在產業化初期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品市場可能難以打開。政府應提供一些示范項目,使得消費者能夠知道,新技術能夠提供什么樣的服務。對于解決成本問題,需要政府提供一定激勵性補貼。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中要盡量剔除非市場因素,通過加強金融監管規范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同時把市場化的投資放開。即管住政府放開市場。
《21世紀》: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民營資本能有多大發展空間?
馮飛:相對于傳統產業來講,民營資本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生存空間更大。從我們對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調查的結果來看,創新最活躍的是民營企業,特別是民營高技術企業。民企相對于國企而言,最重要的差異在于創新內在激勵機制不一樣,民企的高技術企業創新決定其生死,而國企其內部的管理體制和短期化的考核使得國企缺乏有力的創新激勵機制。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是一個創新驅動的產業,所以如何進一步發揮民企的作用,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當中是極為關鍵的一個問題。
準入門檻應低經濟性要求、高技術性要求
高技術性準入要求,低經濟性準入要求,有利于民營的高技術企業發展。
《21世紀》:雖然近年來民營資本發展迅速,但仍受到不少制度的約束和限制,沒有起到本應發揮的作用。如何避免國有資本壟斷?
馮飛:主要是解決準入問題,我們已經在考慮是不是要針對民營經濟怎樣進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出臺專門政策。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準入門檻設置應該更多從技術的準入角度來考慮,而不是像對傳統產業一樣主要考慮經濟性的準入,比如最低經濟規模,項目對供給對產能過剩的影響。高技術性準入要求,低經濟性準入要求,有利于民營的高技術企業發展。
二是提供金融支持,將金融創新和技術創新結合起來,目前大型國有銀行為主的金融供給結構,對于促進技術創新來講存在不足。風險投資、VC、天使基金、私募股權投資等方面發育不足,行為比較短期化同時專業化程度不足。 政府需要對PE、VC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孵化器給予更多的政策規范監管鼓勵發展,而不是限制發展。
同時在資本市場設計方面也需要考慮一些新的機制,比如說考慮從場外轉到場內、從創業板轉到主板的轉板機制設計,利用資本市場的作用,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21世紀》:您覺得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十二五”期末會形成怎樣的規模?
馮飛:2015年戰略性新興七大產業占GDP的比例要到8%,大致估計今年年底占到4%,也就是說十二五期間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要翻一番,年均增速可能要到20%左右。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