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說互聯網行業是中國最年輕、最朝陽的產業,但是現在有點顯得未老先衰了,這個行業里一些關于壟斷和過度競爭的問題,現在也往往在國際上被人批評。”1月15日,周鴻祎在《經濟觀察報》觀察家年會上稱。
在周鴻祎看來,人們總是對大公司特別包容、委曲求全,對小公司特別苛刻,特別輕視。中國互聯網的未老先衰就是在周鴻祎創業過程中碰到的一個特別令其苦惱的問題:如何顛覆式創新——在他看來,真正需要受到社會關注包容的應該是那些創業型的小公司。
顛覆式創新
在美國的商學院里有一門課講“顛覆式創新”,周鴻祎正是顛覆式創新這種商業理論的信徒。他崇尚斯坦福商學院的一句名言——因為有了斯坦福才有了硅谷。這種革命性的小公司總是在破壞已有大公司形成的商業模式,總是要顛覆已有公司的商業模式。他相信正是有了這種不斷的小公司破壞大公司的商業模式,才構成了整個美國硅谷前進的動力。
但像周鴻祎這樣的創業者回避不了的一個問題卻是在中國如何創新。互聯網在美國是最具活力的產業,每五年就會有一批新的公司起來,每五年就會有一批新的年輕新秀起來。在美國想找所謂大佬,沒有那么多,但永遠是26歲、30歲的年輕人。
而在中國,也涌現出一些互聯網大佬級的人物。但周鴻祎認為,大佬很多卻不意味著這個行業真的能夠像美國的硅谷一樣帶來持續的創新力。
周鴻祎卻感到,盡管中國互聯網里有了幾家市值幾百億、在全球都能排得上前幾名的公司,確實是我們國家的一個驕傲,但從另一方面來講,有了幾家巨頭公司之后,整個中國互聯網的創新顯得遠遠不如美國的同行,更多的是大家互相抄來抄去,然后可能有一種商業模式出來,所謂叫一人捅破窗戶紙,千軍萬馬獨木橋。
“現在很多新創業的小公司,大家都沒有創新的動力了,現在大家都抄美國的。大家看到團購不是百團大戰,是千團大戰。”周鴻祎說。 按照周鴻祎的分析,盡管中國盡管現在從政府都在呼吁創新,但整個中國的文化里對創新其實是缺乏一種支持知識創新的文化,這是創業者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人們潛意識里實際上都還是喜歡大公司,比較輕視小公司,一個公司只要成功了,外界往往對這些大公司是委曲求全,他怎么都好。商業頭條上充滿了這些大佬的各種八卦傳奇,只要成功了,就可以出入各種講壇,像學者、教授一樣布道、講思想。但是整個文化對創業者,特別是剛剛起步的小公司卻比較輕視——對小公司大多是求全責備。
周鴻祎呼吁,很多時候媒體和外界不一定請所謂的商業大佬講一些重復的廣告或者講一些他們也不見得能稱為思想的、所謂成功的故事。他認為應該多去反映那些創業者。那些初創公司這種雖然幼稚,但是有活力的一些創意,或者創業公司碰到的問題,他才覺得是值得媒體以及整個產業需要更加關注的問題。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