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在F1賽場上因邁凱輪“間諜案”被推上被告席的雷諾汽車,如今卻成為另一樁更富戲劇性的電動車“間諜案”的原告。而且,因為被法國當地媒體貼上了“中國”標簽,這樁“間諜案”已經成為時下兩國關系中難以回避的“敏感議題”。
雖然來自法國工業部和財政部的官員,甚至是雷諾汽車公司高管都先后站出來澄清道,沒有任何跡象顯示中國企業涉入雷諾汽車泄密間諜案。但是法國媒體似乎不愿“善罷甘休”。在過去數周時間里,法國國內各大媒體的報道都毫無例外地將矛頭指向了一家中國企業。
對于席卷全球的電動汽車商業化浪潮而言,雷諾“電動車間諜案”,充其量只是電動汽車大規模商業化前奏當中的一段“小插曲”。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擔心,這段“小插曲”可能影響日產-雷諾在中國市場的下一步棋局。
東窗事發
從向媒體“吹風”到正式訴諸法律,雷諾只用了一周時間,而在此之前,這家謹慎的法國汽車制造商足足用了將近半年的時間,來對可能涉案的三位公司高管進行內部調查。當然,所有的調查都是關起門來做的,在此期間,雷諾“電動車間諜案”一直處于“案而不發”的狀態。
打破沉默的是雷諾在本月初突然宣布的一則人事通告。
1月3日,對于雷諾電動車部門副總經理馬修·特南鮑姆(MatthieuTenenbaum)而言,新年剛過的第三天本來還算是喜慶的,但是卻因為公司的一個毫無預兆的人事決定而讓他感到“震驚”。“我們知道你做了什么,你最好招供!碑斕欤耸轮鞴芩o他最后一句話,便宣布自即日起他將處于“無限期停職”狀態。
跟特南鮑姆享受同樣“待遇”的,還有雷諾產品開發副總裁米歇爾·巴瑟扎德(MichelBalthazard)跟巴瑟扎德助手貝特朗·羅切特 (BertrandRo-chette)。被停職的三位高管,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在雷諾未來的電動車產品規劃中擔任要職,其中從業超過30年且已進入公司經管會的巴瑟扎德級別最高。
1月11日,涉案的三名雷諾高管分別前往雷諾總部接受問詢,三人均矢口否認涉嫌間諜案。據悉,此后雷諾曾建議三人自動離職,但這沒有得到他們的同意,最終,媒體參與報道讓整個事件進入公眾視野。
對于最近幾年都異常沉寂的法國汽車業而言,雷諾“電動汽車間諜案”的曝光猶如一枚深水炸彈,一下子引爆了媒體和公眾對汽車業的關注熱情。
而據法國媒體報道,泄密的內容與雷諾和日產合資開發的電動車項目有關,涉及電池和引擎,且該電池技術尚未得到專利保護。據悉,雷諾和日產已在該項目上投資了40億歐元,其中對蓄電池投入15億歐元。不過,雷諾稱,雖然相關該項目的耗資和商業模式的信息已經泄露,但技術的核心部分,包括200項專利并未被竊取,雷諾也不會暫停電動車的生產。
記者了解到,所有的指控均源自半年前雷諾悄然啟動的一項內部調查。雷諾公司新聞發言人卡羅琳在接受法新社采訪時透露,早在2010年8月,就有雷諾內部員工通過匿名信向監事會舉報,稱上述三位高管均有嚴重違背職業操守行為。
事態升級
在政府介入調查并將 “間諜案”戰火引向其他嫌疑對象之前,這或許只是一樁再簡單不過的商業經濟案件,就像2007年底發生在F1賽場外的邁凱輪-雷諾“間諜案”一樣。
1月13日,在宣布“停職”三位涉嫌泄密高管的第十天,雷諾公司向媒體發布公告稱,已正式向有組織的商業間諜、受賄、背信、偷竊和隱匿等行為的嫌疑人提出控告。雷諾表示,在經過深入調查后,公司發現涉案人士的嚴重不法行為對公司造成了損害,尤其對公司的戰略、技術及知識產權。
“這一指控已提交給巴黎地區共和國檢察官,該檢察官可能召集相關部門,展開所需調查!崩字Z聲稱,鑒于目前這一事件已移交司法部門,為保證司法程序在盡可能平和的條件下開展,雷諾公司將不再介入該事件的任何爭議,并僅向負責此調查的主管部門提交已有的相關材料。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