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產品策略貫穿于整個生命周期
每個產品或服務都有其生命周期: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大多數公司都意識到了進行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的必要性,而且許多公司使用它來設計營銷管理策略。
但是,這種思維在兩個方面顯得太狹小了:第一,產品生命周期管理通常被認為僅僅是一個營銷概念,但是當你把它應用于所有的職能領域時,其價值將會得到大大的擴展;第二,雖然產品生命周期在傳統上用于證明導入期的投資效果,但是它在后面的幾個階段對企業利潤實現最大化有著更大的價值,利潤機會就出現在這些階段。因此,這些階段的戰略失配常常使可獲得的利潤邊界萎縮,產品開發上的努力也白費。
成功企業在以下關鍵維度上,讓他們的產品策略匹配于生命周期的全部階段:原材料,生產轉換,物流,銷售、管理及行政費用,以及定價。例如,雖然成長期的典型特征是庫存管理單位的過分增長,這是因為公司要努力贏得市場份額,并滿足不斷演化的客戶需求。但當產品到達成熟期,也就到時機讓庫存管理單位實現合理化,以便降低原材料成本,并獲得其他規模效率。
釋放產品生命周期管理價值的關鍵,是把生命周期分析貫穿于整個價值鏈中。換言之,生命周期曲線必須整合入傳統的價值鏈分析中,從而得到具體的運營決策。
第一步是分析時間序列銷售數據,以發現產品族處于生命周期的哪個階段。產品族在生命周期曲線上的位置暗示著一定的費用和利潤模式,而偏離這些模式就代表著問題所在。
這種策略的成功關鍵,是識別每個產品族在生命周期曲線上的位置。然而,產品生命周期曲線的形狀,幾乎都是與理想形狀背道而馳的。雖然并不容易,但分析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已經發現,不同公司職能部門的人常常對曲線形狀、產品在曲線上的位置,或者是它們兩者產生分歧,正是這些分歧導致戰略失配。
跨職能部門評審能夠引出這些分歧,而且可能引發評估和辯論以解決這些分歧。在辯論中,我們已經發現,模擬產品最終用戶市場的生命周期,為理解生命周期形狀和階段期限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
獲取有意義的商業情報
卓有成效的商業情報依賴于可見度和“可行動性”。你要能夠看到適當的信息,而且此信息要導出你能賴以行動的洞見。光知道一個客戶或一個產品是否贏利是不夠的,你需要知道其原因。要徹底弄清原因,就要掌握關于每筆交易的商業情報,以及把情報轉化為洞見的方法。
我們通過一個“利潤立方體”創建可用的商業情報。這個立方體是一個多維度的工具,把銷售訂單數據和多個來源的成本數據(如原材料采購、制造和物流,銷售、營銷、技術,以及研發)直接連接起來,從而計算交易、庫存管理單位和客戶層次的利潤。
此時,你也許會說,我們已經擁有一個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但是,姑且不談其費用,在今天許多大型組織中,ERP系統并非總是輸出有意義的商業情報。他們就連端到端的交易層次的歷史信息也收集不了。相反,它們是為了服務于財務、銷售、物流或者制造等具體職能部門的需求而設立的。無縫地服務于整條價值鏈的ERP設計幾乎不存在,更不要說跨越公司所有的地理位置。但是,如果沒有看清整條價值鏈的交易層次上的數據,你就無法對你在哪里賺錢這個問題,擁有一個明確、全面的看法。
這并非簡單地責備技術,因為ERP系統依據人們的指令行事。ERP銷售商會告訴你,他們的產品有能力把采購直至銷售的全部訂單關聯起來 —而且他們也常常告訴你,這些能力很少用得到,或者他們的客戶甚至沒有對這些能力提出過要求。一些公司已經通過建設全球性的數據倉庫,以獲取跨職能部門的數據,來試圖克服多個交易系統的缺陷,即使這些數據倉庫幾乎不能提供交易層次的數據。
把信息聚集入倉庫的過程,犧牲了數據的可見度,而這正是你需要用于行動的。就是那些努力工作以獲取十足數據透明度的公司,也發現光是有透明度并不足以驅動變革,因為固定成本和共享成本難以歸集到單個產品的層次。最終,ERP系統通過追蹤實際的或歷史的數據,因而贏利前景也得以實現。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