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于官商之間——“倒爺”猖獗
1、時間:1980年代中后期和1990年代初期
2、群體:官員子弟
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中國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過程中,尤其是在價格雙軌制時代,一些官員子弟利用計劃內商品和計劃外商品的價格差別,在市場上倒買倒賣有關商品進行牟利,被人們戲稱為“倒爺”(又稱“官倒”)。“倒爺”一度盛行于全國各地,尤以北京地區最為流行。
3、代表人物和業績:不詳
管理層的犒賞——國退民進
1、時間:1990年代末-2005年
2、群體:國企管理人員
1997年,中國政府提出國企“三年脫困”的口號,讓人們看到國企困境的同時,也提示了大批國有企業被私有化的歷史背景。由于經濟轉軌,相當多國企因不適應市場經濟,虧損嚴重、效益下降。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MBO(“管理層收購”)因為能解決國企所有者缺位及國有資本的退出渠道問題,從而受到政策面和企業界的推崇。但是,MBO也面臨“自買自賣”、“空手套白狼”等諸多指責。
3、代表人物: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
TCL集團的前身是廣東惠州地方國企。1997年惠州市政府與TCL集團總裁李東生簽訂了5年的放權經營協議:TCL到1996年3億元資產全部劃歸惠州市政府所有,此后每年的凈資產回報率不得低于10%;超出部分,按不同比例管理層可獲得股權獎勵。5年間,TCL每年的增長速度都超過10%。國有資產快速增值,管理層和職工的股權也在增加,持股比例高達42%。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用了8年時間,完成了TCL的MBO,被媒體稱作“吃到產權餡餅的第一人”。
4、主要業績:2004年1月30日,TCL集團在深交所上市,47歲的李東生因持有公司1.44億股計5.59%股份,按當年2月2日收盤價計,個人身家已達到12億元。
海歸弄潮兒——掘金網絡時代
1、時間:1990年代末--2000年初
2、群體:海外留學歸國人員
1990年代末以來,中國在海外的留學人員掀起了新一輪回國創業浪潮,當時,在全球經濟普遍不景氣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一枝獨秀,連續幾年保持7%的增長率,同時,風行海外的互聯網大潮也讓風投對13億中國人的網絡市場充滿想象。這一時期,創富英雄大多掘金互聯網產業。
3、代表人物:張朝陽
1996年,18.5萬美元的風險投資支持下,張朝陽創建了愛特信公司,成為中國第一家以風險投資資金建立的互聯網公司。1998年2月25日,愛特信正式推出“搜狐”產品,并更名為搜狐公司。搜狐于2000年7月12日,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掛牌上市。
4、主要業績:2000年搜狐上市后,張朝陽當時的個人身價高達1.7億美元。
“臺風來了,豬都能飛”——全民炒房
1、時間:2000年-2010年
2、群體:以溫州人為代表
作為有著“中國猶太人”之稱的溫州人,經過改革開放以來二三十年的財富積累,其所掌握的民間資本已有6000億元之巨。從2000年開始溫州人開始在上海、杭州、蘇州、廈門、北京、寧波、金華等地炒房。據不完全統計,溫州市區及樂清、永嘉等縣約有8萬多人在全國購置房產,其中至少90%以上是炒樓,按1人購買2套房子動用資金60萬元計算,總資金額在420億元。
3、代表人物:周芳,溫州人。
4、主要業績:據媒體報道,周芳以13萬元起步,24歲開始炒房,2006年29歲時,身家早已超百萬。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黑金暴利”
1、時間:2002年-2008年
2、群體:以山西煤老板為代表
2002年,我國煤炭市場經歷特困期后逐步復蘇,尤其是隨后兩年的能源危機,電荒、煤荒困擾全國,煤炭價格大幅上漲,山西煤老板一夜暴富的傳奇開始出現。到2008年山西開始煤礦整合風暴,據業內人士估計,山西有3000億的民間資本正在尋求投資出路。
化繭為蝶——創業板神話
1、時間:2009年至今
2、群體:中小企業主
2009年10月23日,中國的創業板在深圳正式掛牌成立。同年10月30日,首批申請上市的28家創業板公司在深交所集中掛牌上市,中小企業老板一夜暴富的神話開始上演。
3、代表人物: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
1994年,王中軍揣著10萬美元回國創業,2000年12月,成立華誼兄弟太合影視投資公司。2009年10月30日,華誼兄弟作為首批28家公司在創業板掛牌上市交易。
4、主要業績:按照2009年10月30日的收盤價計算,王中軍持股4390萬股,身價已升至31億元。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