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你認為阻礙中國社會創新的因素又有哪些?
大前研一:中國現在阻礙創新最大的問題是,在中國掙錢太容易,沒有壓力去思考更多創新的想法。比如,做房地產就能輕松掙到錢,企業家不需要考慮從事產業鏈中價值更高的業務。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勞動力價格上漲,人民幣不斷升值,未來向高附加值的業務轉型是不可能回避的。
人口紅利
《21世紀》:談到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的擔心,除了創新不足外,很多人還擔心人口老齡化問題,擔心“人口紅利”消失,這種擔心有必要嗎?
大前研一:老齡化其實并不可怕,年紀大的人多了,意味著年輕人機會也多了。現在的問題在于,中國很多年輕人太自滿了,都是獨生子女,這些從小受寵愛的“小皇帝”們沒有挨過餓經歷過困難。如果讓一個家庭生3個孩子,情況會好很多,第一個孩子子承父業,后面兩個小孩只能自己去求生存。
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是出于國情考慮的國家政策。而在日本,是民眾自發的選擇,現在老百姓也只愿意生一個孩子,獨生子女也越來越多。對日本而言,最大問題之一就是一個家庭只有一個小孩,很多獨生子女不想創新,不想努力。
《21世紀》:在日本,這方面的問題很嚴重嗎?
大前研一:有一次,我把一批日本農民帶到澳大利亞,告訴他們那里的土地價格更加便宜,土地政策更加優惠,種什么都可以,不需要在本土受到限制,在澳大利亞肯定比在日本那么小的彈丸之地掙得多,但是農民們說,如果搬到澳大利亞,跟旁邊鄰居隔開20多公里,一大片田就自己種,周圍沒有人,雖然掙更多的錢,這種生活還是沒意思,全都回日本了。
在日本,大量出身獨生子女的年輕人失去了勇氣,失去志向,他就想自己生活在一個小社區,簡簡單單、平平安安過一輩子就可以了,這是日本社會面臨的很大問題,中國可能很快會遭遇到類似的現象。
社會活力
《21世紀》:你在《M型社會》中談到,日本由于一些既得利益集團的存在,禁錮了社會的活力,現在中國社會也有類似的擔心。如何持續保持一個社會的活力?
大前研一:如果一個社會存在容易獲得財富的方式,創新的壓力就比較小。以美國為例,創新的主要力量是移民,他們原來生活在社會底層,工作比較艱苦,要努力往社會上層升遷,本土的美國人其實創新能力并不強。
出現既得利益階層這是不可避免的,這種情況下,更可能依靠發展起步相對比較晚的地方,比如西南的成都、重慶,還有東北的一些城市,這些地方產生創新的動力會更大一些,而不是大北京或者大上海這樣的區域。北京現在有塊區域被稱為“中國的硅谷”,實際上美國的硅谷本來不是在發展得很好的區域出現的,美國最富裕的地區在東部,而不是硅谷所在的西部,好萊塢也是一樣,好萊塢創新最初的動力就是要擺脫貧困。
《21世紀》:過去二三十年間,你著書立說,推動日本社會的變革,但似乎日本社會一直停滯不前,又是為什么?
大前研一:如果你為日本缺少變化或者領導者無能而吶喊的話,希望借此改變政府,那是喊破嗓子也是沒用的,我個人付出了很多努力,確實沒有太大的成功。
日本政府的不少政策讓人非常困惑,他沒有改變的壓力,原因在于現在日本人普遍滿足于過去的成功,習慣于維持現狀,比如,街上找不到挨餓的人,生活都很好,甚至東日本大地震之后,民眾整體氛圍還是蠻輕松的,并沒有感覺發生大的事情。當然,不少日本公司很有進取心,他們到日本本土之外去發展,因為其他國家有壓力、有競爭。
一個好消息是,大地震之后福島核電站出現事故,政府最終還是來找我了,因為我是核能領域的博士。非得有點事,政府才能想起我,祝我好運吧!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