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時代》周刊創始人亨利·盧斯發表過一句著名的評論,他把20世紀稱作“美國世紀”。2 1世紀剛剛過去10年,我們顯然已經生活在一個全球世紀,中國是帶動全球增長的國家之一。全球經濟依賴美國和歐洲推動的日子已經成為歷史。
30年來每10年的平均年增長率都在9%至10%之間的中國已經遠遠超過其他國家,成為全世界增長最快的經濟體,其可支配收入不斷快速上升,在2015年以前很可能將成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國。
就算事實證明這種預測過高,中國消費者仍然擁有空前的購買能力,而且這股趨勢近期不大可能改變,我們也不應該希望它改變。中國保持增長符合我們共同的最佳利益。但是,期待這種情況發生現實嗎?鑒于30年來的歷史,中國仔細考慮未來發展方向可能是有益的。
很多人都敬佩中國cye在世界經濟核心舞臺獲得自身位置的決心和專注。這個國家顯然能夠像愚公移山那樣克服困難。但是,中國經濟的傳統優勢大型國企可能在維持增長的競爭中成為中國的致命要害。為什么?我認為,真正釋放中國全部潛力的關鍵是小的、靈活的、充滿生命力的東西。這就是企業家精神。
在這方面,中國可以學習其他偉大經濟體樹立的榜樣。縱觀歷史,成功經濟體在發展進化中的共有特點就是私營業主階層的發展,這些企業可以與國有企業共存甚至競爭。在現代,最好的例子是美國國防部向世界放開對阿帕網(互聯網前身)的控制,從而激起發明創新的浪潮,產生許多新的行業、企業和工作。
經濟要長久繁榮必須得有彈性、有活力。這在中國當然不是新概念。如今,中小型私企雇用著高達75%的勞動大軍,正在以每年20%的速度擴張,并占到GDP的20%。
從貸款角度看,這些數據更為驚人,因為貸款推動著創業引擎。多數銀行貸款都流向大型國企,結果卻重新貸給中小企業,有時候是以極高的利率。這套體系在一定程度正在發揮作用,但這些好處也可能因為缺乏公平的健全市場而帶來混亂。
創業只有在得到政府鼓勵的情況下才能繁榮。中國決策者面臨的挑戰是確保政府接受做這些企業培育者的新角色,在大范圍內鼓勵創新,為創新提供條件。有些人可能質疑中國領導人和決策者能否應對讓不受約束的創新繁榮發展的挑戰。但我看到一些可喜的跡象,包括中國人在美國申請大量專利以及企業家成為人大代表等等。
當有關方面愿意放任大膽的想法、看看結果如何時,創業精神就能開花結果。當中國面臨拐點時,這個世界增長最快的經濟體是否樂意讓企業家在共同前進中發出光彩?我希望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響亮的“愿意”。
發光的東西(作者哈佛商學院院長尼廷·諾里亞)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