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理人》:世界3.0與世界1.0、世界2.0概念有何不同?
格瑪沃特:在世界3.0中邊境很重要,存在跨境交流活動,但這個活動不是100%融合的時代。而世界1.0,就是所有經濟在國內進行就可以了,不需要跨國交流和合作。世界2.0是國界基本上不存在了,沒有任何差別,完全充分自由化和全球化。我認為,世界1.0和2.0兩個概念都不是現實的概念。
《經理人》:世界3.0與半全球化理念似乎一樣?
格瑪沃特:世界3.0的核心就是半全球化概念,但又不僅僅是半全球化概念。半全球化概念指的是跨境交流的程度,跨境交流的存在,但不是完全的跨境行為,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存在。半全球化概念描述了國際間市場整合的不完全狀態。半全球化概念相對世界3.0更窄些。世界3.0就是在半全球化的核心基礎上又擴展到很多相關領域,比如包含了距離概念等,是對半全球化概念的提升。
競爭取勝的三大戰略選擇
《經理人》:在半全球化背景下,企業該如何制定發展和競爭戰略?
格瑪沃特:我們首先要理解距離法則。距離法則對不同公司意味著什么?任何公司必須要清楚哪個距離最重要,然后再做出決定,到底在哪個地區發展,以及如何跟對手進行競爭。比如,對水泥行業的公司來說,最重要的是地理距離,因為水泥運輸非常困難,所以地理距離就會帶來最重要的影響。但對IT行業的公司,地理就不那么重要了,最重要的是語言距離因素。比如,印度IT公司主要服務對象和客戶集中在美國和英國,因為他們有共同生活語言英語的優勢。
面對不同距離,企業應該采用不同戰略。企業在半全球化競爭環境中的戰略選擇有三種:第一,適應差異的適應戰略,就是在國際化中善于調整業務架構,快速適應當地市場的特殊需求;第二,克服差異的集群戰略,就是通過國際標準化實現區域的集群優勢,贏得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第三,套利戰略,就是善于專業化,開發不同國家的多元化優勢,從各國市場不可避免的不平衡中獲利。
比如,沃爾瑪早期進行全球化時,曾揚言:如果在美國成功運作的話,這個模式復制到全世界也可以成功。但現在看來,他的戰略不明智。目前,沃爾瑪調整了全球化戰略,現在的戰略更加明智、更加聰明。現在他們是根據不同地區消費者的不同需求,賣不同的產品。沃爾瑪采取了適應性戰略,因為沃爾瑪在全球各地有不同的經銷點,利用經濟差距去創造價值,比方在中國買東西,運到美國賣,利用原材料成本優勢,通過全球集成的物流系統,為沃爾瑪帶來很大利潤。這就是沃爾瑪的套利戰略,利用經濟上的距離給他們帶來利潤。除了美國總部外,沃爾瑪在亞洲還建立新總部,因為亞洲很多國家在文化、歷史等方面有相近的地方,在這些國家之間進行貿易,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距離的存在,這就是集群戰略。集群戰略很多時候表現為集團化經營,以避免文化差異和其他距離的存在。
國際化需要克服四大障礙
《經理人》:目前中國很多企業正在國際化或者想要國際化。你認為中國企業在實施全球化戰略過程中,應該克服哪些主要障礙?
格瑪沃特:即使技術、資本能跨越國境,但國與國之間仍然存在較大差異,跨境貿易仍受限于文化、行政、地理和經濟四種差異。企業在進行跨境經營時要認識到這四種差異對于制定其全球化戰略的重要性。因此,中國企業在跨境經營過程中需要克服文化、行政、地理、經濟四個方面的障礙。
文化障礙。任何國家的企業到海外投資,都要對當地文化有一個非常好的理解。西方的跨國公司還在做同樣的事情,這就不能說他們在文化方面已經做得非常好。因此,要增強國際化經營能力,或者在不同文化中的經營能力,就必須加強多文化的能力,而不是單一文化的能力。中國企業在國外經營要多文化經營,更重要的是要改變中方管理人員的思維模式和做事模式。采用中國國內類似的管理方式,如果在美國經營,那只有小部分人能接受。
行政和監管方面的障礙。比如,德國最大的保險公司,85%的業務集中在歐盟地區,主要是因為歐洲地區的國家在監管方面的規則幾乎相同。當然,這個障礙還與政治相關。政治上的障礙在未來肯定也是非常重要的障礙。中國公司想走出去,一定要把這個因素考慮在內。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值得向日本學習,因為日本在歷史上也曾經歷過同樣的時期。中國在海外投資方面還沒有太多的經驗,應該學習日本相應階段的一些做法。
地理障礙。現在不同國家之間存在各種各樣的交流,比如貿易、投資等,但是這種交流我們通過研究和調查發現,更多的集中于一個國家與之臨近的國家中,因為這受到很多制約因素的影響,包括地理、文化、歷史等,與臨近國家發生相關交流更容易。
《經理人》:在國際化過程中,你認為中國企業怎么做更容易成功?
格瑪沃特:中國企業在剛走出去的階段應該更多地關注少數幾個與中國距離比較近的市場,不是地理位置非常遠的市場,更不是關注所有的海外市場。發達國家的企業走出去的時候也是同樣的歷程。美國剛開始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時,60%的投資選擇加拿大,因為他們在地理位置上比較接近,同時還有語言方面的優勢存在。
向美國和印度企業學什么
《經理人》:西方人、中國人和印度人都喜歡把中國與印度進行比較。你認為印度企業有哪些經驗和教訓值得中國企業學習或警醒?
格瑪沃特:其實,印度企業要向中國企業學習的更多一些,比如加工業、供應鏈、產業鏈等方面。中國有很好的基礎設施。
談中國和印度企業的學習問題,要看行業。從絕大部分行業來講,中國不需要向印度學習,而是印度要向中國學習。但有幾個行業,比如IT業、部分醫藥行業,印度比中國做得好,中國也值得學習印度企業,主要在研發、商業模式方面。
中國的企業可能不同意我的觀點,因為與印度企業相比,中國的一些大企業比如國有企業、有關系網的企業,在資金獲得上還是比較充足的,在這方面其實比印度企業更享福。中國的投資率比印度高很多。印度企業在獲得資金方面其實比中國企業更難,所以印度的企業新上投資項目或者產能擴建時會有非常嚴格的程序和準則去約束。在選擇項目、選擇投資時,中國公司應該向印度公司學習,因為總的來看,從利潤率、回報率角度來講,印度做得比中國好,因為印度少,而且很謹慎。在這一點上,中國的企業還是有向印度企業學習的空間。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