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快公司”,其實并不是死于創業的清晨,而是死于快速發展的正午。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這句話因為雷軍的不斷引用而被諸多創業者追逐并認可。事實也是如此,對于互聯網這樣的新興行業來說,如果和大公司一樣的四平八穩而不能迅速突進,其實是一種風險。
雷軍最成功的天使投資項目之一、多玩游戲網的CEO李學凌也在微博中寫道:“創業者應該有一年成長十倍的勇氣,不然還創什么業。”此言一出,閃爍著十倍速生存的創業智慧。
但是不是一味地求快就能取得大成?這是一個有趣的話題。在我看來,以下四種情況反而會欲速則不達,甚至會讓諸多公司早期就此死掉。
第一種:跟風求快
中國互聯網從來都是西學東漸,從來都是C2C,Copy to China。門戶學自雅虎;淘寶抄襲eBay;京東瞄著Amazon;百度自稱是中國的Google;騰訊的當家產品QQ最開始的名字叫OICQ,直接向ICQ致敬。人人和優酷在美國資本市場上會想當然地認為是中國的Facebook和Youtube。
有了這么多一線公司的榜樣激勵,中國互聯網創業者都很自覺地第一時間“學習借鑒”,甚至直接拷貝美國的最新商業模式:視頻火,3000家;團購火,千團大戰;Path火了,于是到處都在聲稱自己是中國的Path!
這種情況下,參與這個游戲的玩家其實沒有選擇:必須得快,你要是不快,瞬間就被對手超過。而且悲催的是,這類游戲其實玩家只有少數幾個,唯有前三位的公司才有較大概率被資本看上,包裝上市;其他跑得不快的,要么半路上彈盡糧絕,要么自動清盤,或者最終出售。
這樣的游戲不是每個人都能玩得起的。美團的王興被公認為新一代的創業旗手,美團也被認為是最具持續成長性的團購公司,但在創辦美團之前,王興曾經創辦過校內、海內多家公司,都是以出售告終。
為求快,為求成為行業第一,中國的創業者們往往會想出各種手段來打擊對手,美化自己,熱衷于在媒體上相互攻擊;同時,為了更好地吸引眼球甚至會偽造數字、美化報表、制造高速發展的假象。這種看上去很美的外部虛榮往往造成內部堡壘的瓦解,而創業團隊的內部崩盤則更進一步推動公司的倒下。
在美國,一個概念從最初成型到最終做成至少需要三到四年的時間,甚至更長。中國的創業者們往往缺乏這種認識,更多的是以一種投機的心態、一味求快地殺入群雄混戰中。這樣的跟風求快,特別是在一種相對浮躁的心態下,風險極大。
第二種:被熱錢亂了方寸
作為中國互聯網最有激情的幻想家,詩人出身的方興東常常帶有浪漫主義色彩,但他在反思自己創辦博客網的失敗時,有句話說得很好:“錢太多了,讓自己亂了分寸。”
智基創投陳友忠對方興東的反思予以了印證。2005年,方興東找他要錢,提到想要的不過三四百萬,但因為很熱,大家都想投,于是沖到了1000萬美元。
錢多了,往往想法就不一樣了。有很多機會,請很多人,抓各種機會,擴張業務,公司就會進入一個不好的循環,到后來很多東西做不下來,只好關掉。如此折騰下來,公司元氣大傷,最終也很容易釀成大躍進式的惡果。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