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感性問題需要群體智慧來解決。
為了繼續下去,我得加入一個只是我認為正確的論據:人類肯定會期待互聯網越來越“聰明”,能解決更多感性的問題。(這里有一個可能的佐證是百度上的尋址搜索越來越多,因為大家把百度用于解答生活問題的情況越來越多,但會發現它解決得不好。)
那么感性的問題應該怎么解決?
工程師們花了很多的時間試圖讓CYE計算機能“思考”(AI),但計算機是完全理性的,它不會作出任何感性的判斷,所以從這一本質上來說,我完全不指望未來十年內,某臺計算機會完全自主地幫我選片子看,無論它的計算能力有多強、算法有多精巧。
但計算機有一個能力很強,那就是“簡單粗暴”。通過計算機可以大規模地收集、存儲人類的行為,而人類大多數行為是“無意識”的,這在一程度上等同于感性的。
所以,當計算機大量積累人類在網絡上的行為,我們有可能再通過一個簡單粗暴的算法,處理這些積累下來的行為數據。這個處理的結果,會表現出一定的感性成分。
而且,當互聯網連結足夠多的節點(人),在這些人之間有足夠多的聯系(不是社交關系,這種聯系是由系統規則決定的),再按上面說的方法處理這些人的行為數據,它的運作就會有一點像——大腦。
說白了,就是把人類的大腦當用作CPU的邏輯門來看,只要你有能力把足夠多的大腦都連結起來,就有可能讓你的系統產生一點點“智慧”。我把這個叫做群體智慧。
群體智慧中的個體并不了解自己成了一個邏輯門,他們只是為了自己的某個目標行事。但最終,他們的行為被匯總成一個幫助別人決策的結論。
5.我認為這樣是可行的。
從第4點開始基本上都是“我認為”了。我個人的判斷,通過這樣的方式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具備可行性,特別是把時間限定在十年之內。
目前已經有很多服務已經有這種思路的雛形(很多所謂social的服務,背后邏輯都是這個),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服務是基于結構化的信息+結構化的人類行為,這樣才可能提供更加“聰明、感性”的服務,提升更廣泛的人類群體的生活水平。
未來,互聯網能告訴我們什么電影最好看、哪個地段買房最劃算、哪款衣服最流行、哪個餐館最好吃……所有這些答案,不來自計算機,而來自被連結了的大腦。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