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4、再說說報銷制度,越是大公司報銷制度越嚴格。有的公司研發部門有購書的預算,但是員工從來不報銷,理由就是報銷太麻煩,還不如自己買書;有的公司市內出差要詳細填寫從那里去那里,辦理了什么事情,填寫不出來?那對不起不能報銷;有的公司因為業務需要購買海外在線服務,員工用自己信用卡支付了,到了財務報銷被卡住了,你沒有發票啊,對不起不能報銷,想報銷自己去找發票沖吧。這些其實還不算什么,某公司內部使用的ERP系統財務模塊報銷,報銷工作流有幾十步流程,讓所有人崩潰,很多人干脆放棄報銷;最夸張的例子是某公司高層,因為實在厭煩公司報銷流程,干脆所有差旅費用全部自掏腰包,不討那沒趣的事情,又因為品德高尚,經常團隊聚餐自掏腰包,給團隊買各種開發測試機自掏腰包。
分析這些個案例,財務做錯了嗎?絕對沒錯。公司財務制度不嚴謹,一定會出大問題。但是在這樣嚴格的財務制度下,創業創新團隊怎么生存?他們因為懼怕報銷流程而盡量避免應該去做的市場出差工作,因為懼怕報銷流程而盡量避免采購應該體驗的海外在線服務,研發測試機器。而那個品德高尚的公司高層,其做法也是備受爭議的,何況他能這樣做的前提也是因為具備了足夠的經濟實力做保障,你能要求普通薪水的員工做到這些嗎?
凡此種種,類似這樣的案例簡直數不勝數,每個大公司里面每天都在上演。每個制度都有其合理性,甚至必要性。但是創新型團隊是無法在大公司文化下生存下來的。因為大公司的制度會事實上淘汰那些有創新渴望,卻無法嚴絲合縫符合制度化要求的員工。當你對員工的要求是制度化的時候,你只能得到適應CYE制度化工作模式的員工,而無法得到適應創新要求的員工;而當你行使著制度化的管理方式,卻要求這些適應制度化管理的員工做出創新項目的時候,其實是南轅北轍的。
總之,大公司做創新項目,最喜歡砸人砸錢,最忽視的就是創新文化制度的建設,沒有適合創新團隊的生存土壤,光靠砸錢砸人,永遠做不出來顛覆性創新產品,創新需要適合創新的土壤。
二、在大公司,工作的專注度永遠是稀缺資源
我以前自己創業的時候,只需要做好一個產品,追求一個目標,我那個時候工作并不忙,每天有大把的時間思考怎樣把產品打磨好,怎樣把社區運營好,做事情的專注度非常高,而高度專注和長久的堅持才是把事情做成功最基本的條件。現在在中小型互聯網公司負責管理60個人的部門,每天事情多的忙不過來,我現在分管網站產品,研發,社區運營,系統運維,以及網站客服和內容審核等職能團隊,每天處理部門人事,行政,管理,業務,績效,招聘等等事情就要至少忙半天,此外還有公司管理層會議,部門內部各職能團隊任務討論,產品會議,間或客戶或者合作伙伴上門拜訪還要出臺接待,以及配合其他部門工作,部門協調,凡此種種,占據了工作時間的90%以上。現在回想當年自己創業每天揮霍大把的時間琢磨產品上怎么雕花,簡直就是奢侈的浪費啊。
而在大公司里面的那些產品經理和工程師們,比我就可憐的多了,某公司產品經理戲稱公司文化就是會議文化,每天各個部門拉到一起從早到晚開會,從上班開到下班,工程師想寫點代碼都得晚餐以后開始寫。個人的工作時間能被用在創新產品上是非常稀缺的,在這種情況下,怎么可能做出創新產品呢?
三、大公司做創新項目資源往往嚴重投入不足
這個觀點看似有點矛盾,我前面不是剛說大公司最喜歡干的事情就是砸錢砸人嗎?怎么叫做資源嚴重投入不足呢?其實我前面提到純銀的博客文章里面已經做了很詳細的說明了,這里只想補充說明幾句:一個項目的成功所需要動用的資源,不是簡單的砸錢和砸人的問題,而是需要所有相關職能部門緊密配合起來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投入資源。光你自己這個項目組砸幾個產品設計,砸幾個研發,砸幾個運營那不叫資源投入,你總不能自己配市場人員,自己配銷售人員吧,項目的成功最終也需要依賴其他部門的資源配合。我有一個簡單的論斷:跨部門調用資源永遠是低效率的,凡是體制內創新,如果不是老板親自調動各個部門資源配合,絕對不能指望跨部門資源配合產生創新型產品,如果團隊內部不能配置足夠的資源,就無法產生成功的創新型產品。
基于以上三點原因,大公司的體制內創新往往是非常困難的,中外公司,概莫能外。當然,體制內創新并非沒有成功案例,喬布斯的蘋果公司就是最典型的大公司體制創新的典范,我個人即便不從產品創新角度,僅從管理的角度也非常佩服喬布斯,因為喬布斯的蘋果公司挑戰并且超越了很多大公司的管理極限。蘋果公司之所以能夠一次又一次的不斷復制著體制內創新的奇跡,是因為蘋果公司本質上是一家大型創業公司,而這一點是其他公司難以達到的狀態。
大公司體制內創新也并非一定會失敗,就拿我們國內互聯網行業,就不乏成功的典范,例如:搜狐的搜狗輸入法和現在的搜狗公司,新浪的微博產品,騰訊的微信產品,淘寶早期孵化過程。我們觀察這些成功案例有一個共同的相似點:都經歷了長期的體制外孵化或者成長期。搜狐時代的搜狗輸入法叫好不叫座,分拆搜狗公司以后,實現了真正的騰飛;新浪的微博最早是廣州的團隊做的產品,具備影響力以后才搬到北京總部;騰訊的微信則是遠離深圳總部的廣州研究院做出來的產品;而淘寶早期秘密成立團隊在湖畔花園重新創業則被寫成了神話。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