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是企業成長最重要的驅動力之一,這已是企業界的共識。雖然中國產品早已與國際品牌同臺競技,但在全球排名前20的品牌中,仍然沒有中國企業的身影;在中國排名前10的品牌中,基本是電信或銀行等國有壟斷型企業。多年來,中國產品一直是廉價和OEM的代名詞。如何在全球建立中國制造的優秀品牌形象,使之擺脫低成本和廉價印象?如何打造中國自己的強勢消費類產品品牌?
此外,在新媒體時代,構建品牌的渠道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社交媒體的興起,正在改寫著人們的交友方式和消費習慣。在這種全新的營銷傳播環境下,企業的思維方式應該有哪些轉變,如何創建和發展自己的品牌?
4月7日,借“北大匯豐—唐·舒爾茨品牌營銷國際論壇”在深圳舉行之機,《經理人》專訪了“整合營銷之父”、世界級品牌營銷大師唐.舒爾茨先生。
中國制造需要全球品牌
《經理人》:2008年以來的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帶來極大的震蕩,導致全球消費市場萎縮和經濟增長放緩,原來支持中國制造業的外部條件也發生了巨大改變。中國的制造型企業應該如何應對這些問題?
唐·舒爾茨:毫無疑問,金融危機讓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因此而遇到困難的中國企業,是因為他們不善于做出改變,因為美國的市場不可能復原,歐洲市場更糟糕。中國現在面臨的是如何將以出口為主轉向以內需為主的問題。中國許多企業有多年的出口史,但對國內消費市場缺乏經驗,他們面臨的不是能否將產品賣到全球,而是如何將產品賣給國內的消費者的問題。
一個公司要有根基,肯定要做好本地市場,把本國市場做好了,才能真正在全球發展。如果中國消費者都不相信中國產品,其他國家的消費者會相信嗎?
我在美國西北大學教了許多來自中國的EMBA游學生,他們很喜歡拍照,我就問他們:有多少人帶著中國品牌的相機?他們說沒有人帶,原因是中國的相機不好。我說把你的相機翻過來看看,幾乎都寫著“Made in China”,這些相機全部在中國制造、中國組裝,只是貼了個日本的品牌。為什么中國能生產這么好的相機,卻要貼日本的牌子,讓日本人賺錢?如何讓中國生產的相機貼上中國自己的品牌?這是中國企業要思考的東西。
《經理人》:中國企業在打造全球品牌的過程中,在整合營銷傳播方面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唐·舒爾茨:就媒體的消費而言,美國人很多都是通過郵件,中國消費者則更多利用即時通訊。在博客、雜志及報紙消費方面,中國也高于美國。這個研究告訴我們,不同國家、不同消費者有不同的媒體消費行為。新媒體時代,企業一定要注重消費者行為的研究,譬如消費者購買汽車,有哪些影響因素呢?是電視廣告的影響還是朋友介紹,抑或是店內促銷活動的推動?再根據消費者所感興趣的形式,進行大范圍的傳播和推廣。無論哪個行業的企業,在進行整合營銷傳播時,都要先研究消費者行為。中國公司更多是基于供應鏈的企業,要學會基于需求鏈也就是從消費者入手來運作企業,了解消費者需求并提供他們需要的產品。
在進入新市場時,先問問自己,是否有足夠的客戶數據幫助我們了解這一市場?此外,就是建立構建和管理強而有力品牌的能力。品牌是連接企業跟客戶的紐帶,品牌為企業帶來價值,并且這種價值是逐年增加的。中國的制造企業應該從關注成本、關注規模經濟,轉到關注品牌上來。
《經理人》:西方的跨國企業不少有悠久的歷史,中國的品牌起步較晚,而且資金有限,給我們的時間也有限,要超越跨國公司,應該從哪里入手?
唐·舒爾茨:中國有句俗話:磨刀不誤砍柴功。沒有任何品牌一夜之間就能變成全球品牌,總是會從當地的基礎、從他所了解的市場開始,一步步往外走,直至成為全球品牌。日本制造花了20年時間,才擺脫了垃圾產品形象,成了高質量產品的代名詞。韓國企業也一樣—15年前,三星不是現在這么有名,現代在汽車行業也沒有良好聲譽,但通過關注質量、關注設計、不斷努力,他們構建起了優秀的品牌形象。有些中國企業經常忽略這方面的事情。品牌必須基于誠實、可靠、信任,一個聰明的想法或創意,只能為品牌加點分,但是沒有辦法構建起優秀的品牌。
建立品牌不一定要花很多錢。谷歌為此花了多少錢?百度為此花了多少錢?但是靠消費者的口碑的效應杠桿,他們都把品牌做出來了。我們總認為做品牌一定要打廣告,其實打廣告就是為給消費者一種經歷。ZARA從來不做廣告,靠著口碑,也做出了國際級的品牌。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