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客源,競爭可謂慘烈異常,兩家公司都不惜把船費降到不能再降的地步。在這種情況下,彌太郎將公司重組,裁撤冗員,削減開支以應對危機。這招著實有效。1884年,三菱公司每噸汽船的平均收入為100日元,而共同公司只有50元。雖說取得了表面上的勝利,但競爭讓三菱集團元氣大傷,不僅停運了香港至琉球的航線,所有的三菱兌換所也被迫停業。好在,共同公司也是損兵折將,其股票在1884年陷入毫無紅利的境地,持股人競相拋售。彌太郎抓住機會,秘密收購了這些股票,不久便控制了其過半的股權。當時的日本經濟十分頹廢,因此,為了提振經濟,由政府出面斡旋,1885年2月5日,兩家公司在運費、出發時刻、承包人、船員雇用等方面達成了臨時協定。
但是,因為飲酒過量,積勞成疾,巖崎彌太郎在簽訂協定的兩天后撒手人寰。他的弟弟巖崎彌之助登上了三菱集團的權力頂峰。
彌之助曾在美國留學,善于用全新的思維方式謀劃公司的前途與未來。首先,憑借三菱集團在共同公司所占的股份,他大膽的將三菱商會的主體船運公司與共同公司合并,成立日本游船公司,并巧妙地使這個新公司的控制權轉到三菱人手里。
船運公司剝離出去之后,彌之助開始大膽向其他領域擴張。他在多地買礦,同時致力于金屬礦業的經營,為了運營礦產,他還大量鋪設坑道和鐵軌,大膽運用新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最終,煤和銅礦業成為了彌之助時代三菱集團最大的收入來源。
押寶礦產成功后,彌之助出人意料地將礦業收入反哺到造船業上,將長崎造船廠打造成為了“東方最大的造船廠”。
與此同時,日本政府放松了對三菱的限制,允許它往銀行業發展。彌之助抓住機會,很快在金融業站穩了腳跟。所以,從20世紀初開始,礦業、造船業以及銀行業成為振興三菱的三大支柱。彌之助以此為基礎,帶領三菱不斷向房地產、綜合商社、鐵路、電機、重工業、制紙等多個方面進軍。
有評論稱,彌之助是明治中期經濟界人士中最現代化的經營者,他脫離了彌太郎時期的“官商”身份,舍棄過于專斷的做法,以組織人身份重新建設三菱,使原為“海上王國”的三菱轉為“陸上王國”,使新三菱成為龐大的企業聯盟。
家族制度終結
1893年12月,彌之助辭去三菱社長職務,將公司交給彌太郎的兒子巖崎久彌,令其擔任社長。同時,遵照彌太郎遺愿,彌之助“清算”家產,不僅將巖崎家在三菱中所擁有的權益,全部劃歸久彌,還讓彌太郎一支成為家族的本家,自己一支僅為家族分支——分支所分得的公共財產只有本家的四分之一以下。
當時的全球商業世界是洛克菲勒、摩根等大資本家輩出的時代。順應趨勢,1893年,日本商法(舊商法)開始施行,三菱改組為合資公司。年僅28歲的家族第三代領導人巖崎久彌就任公司總裁。在其擔任三菱總裁的20多年,恰逢日本近代產業的興起與發展時期。
巖崎久彌實現了公司各事業多元化發展。他更積極地收購各地礦山,于1905年在神戶新辦了造船廠。通過參與商業區建設,久彌進一步進軍房地產業,涉足焦炭生產業務,并在朝鮮半島北部從事煉鋼業務。
1908年,為控制成本,巖崎久彌采取各項措施進行權限轉讓,其中包括授予各部門一定程度的可自由利用資本的權力。這種制度的推行最終導致三菱合資公司被劃分為銀行部、造船部、總務部、礦山部、營業部、煤礦部等8個部門,這正是今天所謂業務部制度的前身。這一階段被譽為巖崎家四代經營中“起、承、轉、合”過程中“轉”的部分,是三菱走向“組織化”的歷史轉折點。
1916年,巖崎彌之助的長子——巖崎小彌太從堂兄久彌手中接過了三菱總裁的重擔,成為企業的第四代領導人。
小彌太是三菱組織化的真正實現者。他上任伊始,就讓三菱的各事業部獨立,通過公開募股,吸收巖崎家族以外的資本。為加強對各項事業的控制,1934年,小彌太將原三菱的造船、重機械、飛機等事業部合并,成立了“三菱重工業株式會社”。之后,采用現代股份制,先后設立11家獨立的公司,每家公司公開出售一部分股票,而通過三菱總公司,小彌太對全盤事業保持了無可爭辯的控制權。二戰戰敗后,日本財閥被要求解散,三菱公司被分割成139個公司,且不許用“三菱”標志。但即使這樣,巖崎家族仍保有三菱各公司47.8%的股份。
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放松了對日本的經濟管制,財閥集團借勢重新崛起。“三菱商事株式會社”也于1954年獲得新生。但是,日本的《反壟斷法》規定,不允許某一股東持有公司50%以上的控股,家族股份比例不能超過5%,自此,家族控股、家族管理不復存在,三菱集團轉變為完全的股份制結構。
但這不妨礙三菱集團業務的飛速發展。重新集合的“三菱”旗幟下的品牌有日本郵船、三菱重工、三菱商事、三菱綜合材料、東京三菱銀行、三菱地所等28家公司。1969年,三菱旗下10個公司的銷售額差不多等于日本國家一年的預算。1970年,三菱集團44個公司的總資產占日本全部企業總資產的1/10。
目前,巖崎家族的后代已經不再擔任三菱集團的董事長,這一職位都是聘請職業經理人擔當。而且,巖崎家族坦承,經過研究發現,其家族中接近600個子孫里,沒有一個夠資格來領導三菱。
這或許是三菱集團能存活140多年的重要原因。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