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復旦商業知識》報道,中國企業發展到今天,品牌建設看起來是一浪高過一浪,但中國的企業家和經理人其實對品牌管理基本處于不信任狀態。他們認為品牌管理不如代工來錢快、簡單和“實在”;品牌管理投入大但收益不直接,需要考慮和配套的內容太多、太復雜,不可控因素太多,風險大。
這表明,中國企業家們并沒有從根源上了解品牌管理的重要性:它關系著企業的生死。他們不認為品牌管理是提升商業模式的手段。因為中國充沛的勞動力為企業勞動密集型商業模式提供了取之不盡的資源,巨大的中國市場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國內市場的快速增長,讓中國制造商覺得在國內的日子過得不錯,產品質量過得去就可以,只要價錢便宜就能做大,沒有必要費力去做自己不了解的品牌管理,也不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開拓海外市場,參與全球化進程。
其結果就是中國企業品牌建設多年,但一直很不理想,強勢品牌久呼不出,品牌管理總是處于表面化,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中國很多企業家和經理人,不僅看不到產業鏈頂端以品牌管理為基礎的商業模式,而且形成了依賴原有低端產業商業模式的心理。
中國企業家大都是白手起家,見證了從無到有的過程,現在正值中年,年富力強,對自己建立的企業和商業模式非常自豪。企業從無到有,商業模式大都非常初級。管理粗放,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企業發展的眼界不夠開闊,不知道在自己熟悉的商業模式之外還有更加有效和高超的商業模式。由于小富即安的思想和國際品牌控制價值鏈的競爭策略,使得中國企業看不到產業鏈頂端以品牌管理為基礎的高級商業模式。很多中國企業家對品牌管理和運作表示看不懂,或者對向以品牌管理為基礎的商業模式轉型有嚴重的畏難心理。此時,學習型企業家是轉變和提升經濟發展模式的關鍵因素。但前期的成功很難讓中國企業家們真正虛心學習新的商業模式。
中國人要打破國際經濟舊秩序下的全球產業鏈安排,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建立中國品牌,建立成熟有效的中國品牌管理理論,在全球建立以中國品牌為主導的全球產業鏈體系。
二、有些中國企業家和經理人意識到品牌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底子薄,力不從心。還有一些企業家和經理人對品牌管理的理解具有片面性,懷有投機心態,只想通過品牌忽悠,賺錢就跑。
這兩種情況有著本質區別。后一種并沒有真正了解品牌管理的實質和核心,也有可能了解了不愿意去做,因為費時費力,不如先忽悠賺錢、不行就跑。例如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核心商業區,王府井、前門、南京路等中國最著名的商業街中,總會有仿冒外國品牌的國內企業產品,他們剛剛開業就打出馬上拆遷、打折甩賣的大幅電子屏幕,招攬和蒙騙不明真相的消費者。采用這種策略的,不是真正的品牌管理,而是借用品牌管理來欺騙消費者,使得消費者對品牌,尤其是國內品牌抱有不信任的態度。中國消費者認為借著品牌行騙的人太多。
這種情況對社會造成極壞影響,破壞了國內公平和有效的市場環境,打擊了誠實正規的品牌企業。它使得想要進行品牌管理的企業家,對品牌管理理念產生懷疑態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Cye中國企業沒有強勢品牌的現狀。無論是消費者還是企業家,大多都對品牌管理抱有懷疑態度。這一點不為中國人所注意或者正視。甚至在國內頂尖管理學院內部,某些教授還都認為包括品牌管理的市場營銷就是忽悠人。在這種現狀下,讓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家建立起強勢的中國品牌顯然是強人所難。
三、品牌管理理論過于僵化和夸夸其談,不能有效指導實踐,為企業帶來直接經濟利益。
中國的營銷理論研究相對比較落后,落后的不是對營銷概念的了解,而是對其背后根源和運作機制的深入了解、解讀、應用和推廣。目前關于品牌管理的理論研究過于偽學術化,很多是為了發表而發表,對品牌管理實踐沒有實際功用,研究問題也不是目前中國企業所急需解決的核心問題。理論嚴重脫離實際,所以造成企業和企業家對品牌管理理論的不信任。只有少量學者能夠對理論和實踐融會貫通,在平時繁重的科研和教學任務之余,對企業進行力所能及的幫助。所以,這一部分還是國內品牌管理研究方面的短板。
“中國制造”的迷惑性
中國企業家和經理人對品牌管理不信任的根源之一,是對“中國制造”的認知有偏差。中國企業發展的一個現狀,就是中國企業和中國社會滿足于對“中國制造”的討論和與其它國家制造的對比研究,試圖找出解決方案,但是沒有認識到“中國制造”的迷惑性。
中國企業家和經理人需要對“中國制造”具有清醒認識。當我們說“日本制造”和“韓國制造”并且與“中國制造”作對比時,比較的前提是不對等的。“日本制造”和“韓國制造”的基礎,是日本和韓國以本國品牌為基礎的本地制造,國家制造是本國品牌國際化戰略的一部分,以國家形象保證本國品牌產品優秀的質量和合理的價格,但前提是“日本品牌”和“韓國品牌”。日本人在國際上推廣“日本制造”,目的是推廣豐田、松下、索尼和任天堂等日本品牌;韓國人則是推廣三星、LG和現代等韓國品牌。而中國所強調的“中國制造”,卻是外國品牌。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的對比所探討的問題本身就是假命題,沒有認清問題的實質。
更為嚴重的是,很多讓中國大陸引以為豪的國際著名品牌的生產制造,并不是真正的“中國制造”,因為生產企業是來自大陸以外的國際著名代工企業。例如,蘋果電腦和手機等暢銷全球的高科技高端產品,表面上是在中國大陸組裝,但產品生產廠家是著名的臺灣企業富士康。
中國大陸所提供的僅僅是除品牌、設計、工藝、流程和企業管理以外的廉價勞工。特別是制造流程和工藝,已經被國際企業細化到不需要勞工動任何腦子和接受任何復雜培訓,只需記住螺絲是擰三下而不是兩下也不是四下。國際企業把“中國制造”擠壓到全球產業鏈的最低層和最底端,而中國還在沾沾自喜。中國企業家們必須意識到,首先需要建立品牌,對品牌進行科學全面的管理,才能使“中國制造”具有意義。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