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正處在30年來最艱難時期
——經濟轉型、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異常困難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經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一系列偉大成就:其一,成功解決了13億人口的基本溫飽問題,并漸入小康社會;其二,成功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與平穩過渡;其三,中國變成了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下一個三十年,中國要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發達國家,我們能否重走前三十年的老路?回答當然是否定的!中國怎么辦?這就是我們目前面臨的最大難題和困難。
有人說,中國宏觀經濟形勢一片大好,GDP高增長、CPI大幅回落,當境外成熟股市節節走高時,中國A股市場卻節節下滑,原因何在?
其實,這些人只是看到了中國經濟表面的虛假繁榮,卻未能洞悉背后艱難與重重危機。回望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歷程,中國經濟已步入總量擴張的盡頭,需要重新尋找一條經濟轉型之路,目前中國經濟正處在這樣一個十分艱難的大十字路口。我們猶豫了、我們徘徊了!
30年前,中國從“短缺經濟”中走來,所有商品供不應求,一切只要生產,就有滿足不完的需求,而且絕大部分需求都是低端基本需求。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改革,就是要解放生產力,激活市場潛能,舉全國之力擴大再生產,增加所有商品供給,不論質量高低、產品好壞,只要能生產出來,就是對社會總需求的最大貢獻。這樣的生產過程至少持續到1993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前。
1993年以后,國有企業的舊體制、舊思想已無法適應市場競爭需要,民營經濟異軍突起、活力四射,國有企業首次淪為改革對象。當時,國有企業關停并轉、職工下崗已釋放出一種信號,短缺經濟有所緩解,低端基本需求已得到極大滿足,消費者開始有選擇余地。
1997年國務院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抽樣調查中的主要社會零售商品幾乎全部供過于求,這標志著中國“短缺經濟”時代終結,有選擇的、更高端、更挑剔的“買方市場”時代的到來。這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新特征:結構性過剩、需求疲軟。面對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及出口受阻,我們喊出了擴大內需的口號,并成功啟動了“西部大開發”工程,同時,我們首次將改制上市作為國有企業的改革目標和拯救行動。
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在“擴大內需”工程中悄悄啟動了舊城改造與房地產大開發,隨后,小轎車進入千家萬戶工程順利推進。這絕對是內需不足的最大興奮點,它的功效甚至超出了我們的想象。房地產與汽車作為產業關聯度極高的兩大行業,它們竟給中國經濟創造了持續十年的長周期高增長,這是繼1998年擴大內需以來帶給我們的最大驚喜。這十年,不僅是中國社會財富急劇膨脹的十年,也是如火如荼的房地產大開發的十年,更是中國汽車行業產能飛速擴張的十年,房地產巨大的財富效應以及小轎車平民化的消費效應,一方面瞬間改變了中國人的財富觀,并快速驅動社會消費升級,人們買房就像搶購黃金,買車就像買手機一樣容易;另一方面,高能耗、高污染、資源性重化工業產能快速擴張,制造業產能更是全面過剩,重復建設與產能過剩同時并存。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機的爆發,我們果斷出手4萬億元“救市”計劃,再次將房地產熱和制造業產能全面過剩送入云端。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