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在《經濟觀察報》上發表了《中國著名企業與世界級公司差距》系列文章,呼吁中國企業向外看,不要再坐井觀天窩里斗,這組文章引起了很大反響,我也因此與王石、李東生(微博)、柳傳志等企業家成為朋友。十年過去了,萬科從不足百億到過了千億,TCL(微博)也從國內領先成為國際化領跑者,聯想更是成為全球PC的第二名,中國企業似乎一馬平川,前途無量。
因為研究豐田的原因,我這幾年去了日本豐田很多次。在交流中,對方一個高層很是憂心地對我說,在日本興盛時期,很多企業盲目樂觀,大舉國際化并購,大舉進入房地產,無心實業,不再專注,導致現在日本經濟十多年徘徊著,很多著名公司如索尼、松下等虧損了很多年。
再看國內目前的管理現狀,由于經濟的強大,有人甚至高呼“2030年經濟總量超過美國已是共識”,似乎21世紀已經鐵定成為中國人的世紀。人心浮躁,民粹主義橫行,民族自尊心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點,多像20年前的日本?
而早在30年前,有一個人就曾經預測日本企業將會出現危機,1961年他提醒美國人注意日本的崛起,20年后他警告日本企業已經走入了危機,這個人就是德魯克先生。
從本期起,我將連續寫十篇文章,用德魯克的理論對照中國企業的實踐,以期能夠對躊躇滿志的中國企業有所幫助或提醒。本期的主題是,為什么優秀的公司會平庸?
德魯克所有的著作都基于一個觀點,那就是企業只有一個使命:創造客戶,或者叫創造客戶價值。德魯克用了一個詞“contribution”來表明對客戶價值的創造。這個詞中文一般都翻譯為“貢獻”,而我更愿意把這個詞翻譯為“有效產出”。“有效產出”與“貢獻”有什么不同?在中文中,貢獻包含著某種道德含義,意思是我們為某種組織或個人去付出,這個付出包含著某種犧牲的含義(比如我們小時候受教育,要為社會主義做貢獻),更包含著行為主體“不計回報”的含義(比如為國家做貢獻)。
但在德魯克那里,contribution講的是為客戶創造的結果,創造這種結果的目的是公司“有效(effective)”,或讓個人有效。公司或個人的有效,會讓行為主體獲得比對手更多的回報,這不僅沒有一點“犧牲”或不計回報的含義,而且還是大有收獲的行為。
所以,我用有效產出來代表con-tribution——對客戶價值的創造,優秀的公司為什么走向平庸?在我看來,問題也恰恰出在對有效產出的違背上。
我一直有一個困惑,那就是“以客戶為中心”有多少真實性?是的,有不少企業的確是做到了“以客戶為中心”,但仔細分析一下,你會發現那往往發生在這家企業的創業階段,或者碰到重大危機的時候。一旦企業功成名就,比如中國的上市公司,有哪家可以真的拍胸脯,說自己是“以客戶為中心”?那可真是個奇跡。
為什么要這么說,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小農文化傳統的國家,中國文化中特有的“人搞人”、“官本位”、“重名輕商”這些惡習,不會輕易退出歷史舞臺。未來的商業史上,會不會有一個詞,叫“中國病”?我是很悲觀的。當企業面對“欺上瞞下,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奴性文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修身哲學”,面以及“以情代法,以人代事”的圈子文化時,更重要的是,當企業家面對自己交班的財富、權力與功名之坎時,會如何選擇?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