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要堅守底線
外部環境也是企業經營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就像決定論者所講的,市場經濟制度本身還是有很大的問題,法則設置不夠完善,會出現劣 幣驅逐良幣的問題。法國哲學家說,有不高尚的價值,沒有沒價值的高尚。制度不可能馬上就會健全起來,因此最終還是取決于企業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有時候,大家都造假,你不造假怎么生存?企業要怎么對待,其實還是一個底線問題。做家電,人家耗電1度,外邊標0.8度,我們耗電可能1度,按照國際 慣例標1.05度,消費者當然買0.8度。冰箱容量200升,人家標230升,老百姓是測不出來的。我們可能都知道,但是我們肯定不會這么去做。
耐得住寂寞,不去做造假的事,有時候可能就損失一些,而別人可能賺了幾個億。這個時候也要堅持住,靠真功夫把內部管理真正做好。外部市場還沒有建立起來的時候,你至少可以很好地應付它。今年上半年,我們比行業利潤增速平均要高一倍。
決策:考慮最壞的結果
市場千變萬化,政策、環境因素又不可控,有的時候你算不準。建設海爾工業園時,我們曾遭受巨大的風險。當時鄧小平南巡講話,我們圈下地開始建工業園。 接著政策就下來,銀行不許貸款,把所有的銀行行長請來,沒有誰敢給批貸款。我那時候想,真是要毀于一旦了。工業園預測要投資15個億,僅挖地基就投入了2 個億,但是海爾賬面上只有8000萬,連Cye廣告費都省下來了,根本湊不夠。年三十晚上,我到工地上跟建筑隊一塊吃餃子,告訴他們有的是錢,趕快干,早干完早 給錢。最危急的時候,我也沒有懷疑是不是做得不對。沒有人逼迫我們來做中國第一個家電工業園,是我們自己要做。后來,幸虧上海發展股市,海爾上市,籌到了 4個億的資金,死棋被盤活了。
不管做什么決策,都會有不同意見。建工業園是爭議最多的時候,因為誰心里都沒底。總體來說,得考慮萬一失敗的話,造成的損失到底有多大。如果是顛覆性的失敗,基本是沒法通過了,但是很多時候是你到底要堅持,還是不堅持的事情。
我們現在探索了很多年,看到了一些成績。管理模式不管怎么改,最后都要落到盈利模式上。國際上認為,連續五年盈利,環比遞增復合增長率在20%以上就 算好的管理模式,但我們這5年遞增到38%。我們自己認為利潤率還可以再高一些,此外,還要考慮模式的可持續性問題。我們并沒有爆發式的增長,只能說成績還可以。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