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力
人類創造——不只是積極的東西,如想法、事物、關系和故事,還有困惑和混亂。傳統的商業智慧告訴我們,信任是建立在可預測行為的基礎上的。但最近幾十年的業務流程效率研究表明,差異勝于標準化。戰勝“乏味”(CNN定義為“新的工作壓力”),成功的、有創造力的企業需要重新塑造自己。
對于維珍的理查德.布蘭森來說,一切事物都是實驗。其他人的營銷策略則各具特色:基于英國的電報服務國際種花人公司通過監控Twitter上的信息來辨別誰需要鼓勵,然后送給他們一束免費的花。類似的,荷蘭航空公司KLM發起一個“驚喜”活動,隨機贈送乘客小禮品。美國運通服務Nextpedition公司依靠善于發掘新奇事物的天賦創造了一種無固定目的地、專門化定制的“神秘之旅”。所有這些富有創造力的企業擁抱不可預測性。他們的領導不以消除多少不確定性,而以容忍多少不確定性作為衡量成功的標準。
“他們是高度社交化的企業,但也創造了獨處的空間。”更重要的是,這些企業將創作的過程眾包出去,邀請他們的員工和客戶共同創造,形式從戴爾的頭腦風暴到維基百科的五年戰略發展計劃,不一而足。他們是高度社交化的機構,但也創造了個人獨自思考的空間和時間。夜深人靜時,原創的想法是最孤獨的。或者正如舞蹈指導阿朗索所指出的,“你的有趣之處在于你。”盡管是陳詞濫調,但有創造力的企業總給人們時間和空間去成為自己。
你可能注意到了,盡管我提到創造力,但卻避免使用“創新”這個詞。這是因為我同意比爾.泰勒在近期的哈佛商業評論中所指出的,人們不愿意創新,他們更愿意夢想、移情、聯系、做正確的事還有創造。這樣做,最終導致的結果可能就是創新(或正如蒂姆所說,“創新源于樂趣”),但真正驅使他們的是一些不同的東西。
愿景
愿景是完成一個特殊目標的過程,可以是個人的發展,精神的啟迪,或社會的進步。愿景的前提是想象力,它的即時產物是希望。只有一個有生動想象力(個人層面和集體層面)的企業才可能預想一個更美好的未來——以至提供希望,激發人類努力的源泉。有愿景的企業處于不斷變化之中,他們像對待企業家和“社會開拓者”一樣,像對待被鼓舞(而不僅僅是影響)而成為企業改變者的獨立決策者和領導者一樣,對待員工。(我總是問前來應聘工作的人:“你想改變什么?”)這需要一種不同的思維方式——不是那種傳統上的目標與執行,而是企業愿景與員工激情。在Frog公司,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個松散的“激情中心”,一個太正式的組織可能會遏制激情發展的源泉——隨心所至的自由。
人道企業提供平臺和資源來實現人力潛能——同理心、文化、道德、創造力和愿景。新千年的勞動力在乎意義勝于錢,他們更偏好于給社會創造價值的、與眾不同的企業。人道企業將企業基礎從生產效率向影響力,從追求卓越向追求意義轉移。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