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
劉作勃 大連留創園副主任
王德祿 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所長
徐百 蘇州納通生物納米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群 英特工程仿真技術(大連)有限公司總裁
陳韋寧 睿芯(大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
編者按/ 在國內精英移民潮現象被炒得沸沸揚揚之際,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新一輪海外人才歸國潮業已形成。自中國政府2008年底頒布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引才計劃“千人計劃”以來,興起了海外留學人才回歸的創業高潮。按照教育部的統計,2008年中國回國的海歸只有5萬人,2011年,歸國留學人員達到33.97萬人。歸國留學人員回國創業,推動了國內在新經濟(310358,基金吧)、新技術、互聯網、IT、通訊、傳媒等諸多領域的發展,也給傳統產業注入了活力。但隨著海歸人數的增加,創業競爭也開始變得激烈,而利用國內有針對性的海歸創業平臺成為這些歸國人才的首選。本期創業圈特邀創業平臺和海歸創業者共同探討海歸創業面臨的一些焦點問題。
第一道檻:技術優勢如何與國內市場需求對接
Q:數據顯示,在過去的12年中,3200多名海歸創辦企業2100多家,擁有4700多項專利,但其中很多并沒有成功。海歸掌握技術會做產品,但生產的產品并一定是市場所需的,同時在賣產品做銷售方面有欠缺。創業從技術角度出發,而不是從商業模式和當前的金融環境出發。
A:在掌握核心技術的基礎上做適合中國市場的產品,保持團隊的靈活性,能應需而變。創業最先選擇高于國內技術水平的先進技術,在這個階段的技術更容易孵化成功。要做更多的人脈鏈接,通過社群、協會等組織和各類活動機會與天使投資人對接,尤其是具有創業經驗的天使投資人,提升自己的創業理念。
王德祿:目前海歸人才主要是學習技術出身,他們是自主知識產權的擁有者,是重大產品發明的參與者,這類人才在公司中是技術骨干,會很好地發揮才能。但是如果這些人才創業,往往也會從技術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從商業模式和當前的金融環境出發。技術人才在創業的過程中如何跨越這個檻,做出在商業模式上的探索,做出對市場的全面認識,是非常重要的。
海歸人才要做的不僅僅是提升研發產品到運營產品,衡量技術研發成本,更要探索全面的市場模式,既能夠掌握技術做好產品,又能做好銷售渠道,把產品賣出去。海歸人才要把自己打造成“海鷗”型人才而非“海歸”。“海鷗”擁有海外留學和創業背景,通過其掌握的核心技能鏈接到相當數量的移民社群、跨區域創業者、跨區域投資人,以及產業組織者開展創業活動,打開銷售渠道。
我10月份考察了美國四大中心,創新中心硅谷、金融中心紐約、政治中心華盛頓和學術中心波士頓,并在華源協會、硅谷創業論壇作了兩次演講。在這個過程中,我重點回答了中國需要什么樣的留學生,我強調硅谷是孕育改變世界創業者的地方,中國的海歸創業者要做更多的人脈鏈接,孕育更偉大的創業理念。中國目前最需要的恰恰是擁有改變世界夢想的第三代創業者。要想達成上述目標,創業者需要通過社群、協會等組織和各類活動機會與天使投資人對接,尤其是具有創業經驗的天使投資人,提升自己的創業理念。
徐百:我跑過中國很多工廠,有一個成熟的模式可供參考。一項海外成熟的技術跟熟悉國內本土市場的企業,特別是本土企業合作,相對來說成功幾率比較大。我們不能低估國內的創新能力,但是在國內摸索實現產業化是比較難的,特別是在生物醫療方面的難度還是比較大的,盡管有中國政策傾斜。
劉作勃:海歸確實有自己獨特的東西,如果只是到國外去讀幾年書,掌握的技術不太成熟,或者說只是懂一些皮毛,回國后創業是比較困難的。海歸要自己創業得有自己核心的東西,因為技術轉化快則三五年,技術產品化時間更長,很容易死掉。相對來說,有過在大公司核心部分工作的經歷,同時又掌握知識產權的技術人才創業更容易成功。當然,海歸在帶來技術時,應該有所選擇,如果這項技術國內還沒有,最好回國是去科研院所,這離市場還比較遠,創業最好是一些高于國內技術水平的先進技術,在這個階段的技術進入國內容易孵化成功。總的來說,掌握“高精尖”技術的海歸,技術正好是國內需要的,創業三五年能孵化出產品的,這容易與國內市場對接起來,創業也比較容易成功。
陳韋寧:海歸人士在本土化方面是弱勢。知道自己弱項的話,我肯定不會拿弱項跟人的強項去拼。找到這個方面有強項的人,一起去策劃整個市場,拿到核心信息,第二步再去做篩選。我們公司也是不斷地根據市場情況進行調整產品方向,改變我們的服務形式。有一些成熟的東西可能并不是市場所需要的,有一些可能是我們不重視的反而是市場需要的東西,這需要我們創業者靈活協調。這些信息并不會天然存在,而是需要不斷跟市場去溝通才能發現。
張群:技術與需求相結合有一個磨合和理解的過程。與十年前相比,國內的大環境變化很大,包括政府、教育和產業,需求比較大,每一項技術都能找到結合點。不一定要做出一套先進的技術,跟國外已有的技術去競爭,而是根據國內市場的需求,靈活地調整自己的方向,開發產品的節奏。當然,核心是要真正掌握核心的技術,然后再基于此進行方向創新。
第二道檻:海歸如何實現再本土化
Q:海歸在學習、工作思維方式上受到海外經歷的影響,回國后需要時間重新適應中國文化和熟悉國內商業環境。逆向文化沖擊,這種差異帶來的沖擊可能比出國時的文化沖擊更大。對市場不熟悉也是件痛苦的事,搞技術跟企業的運作差別比較大,技術人員是跟物打交道,而企業管理則是跟人打交道。
A:消除逆向文化沖擊需要時間重新認識環境,通過跟朋友和合作伙伴多溝通消除信息差。“再本土化”不僅僅是簡單適應中國的“人情”,更要多了解中國的市場變化、中國消費者的心態和創業政策。
王德祿:海歸如何再本土化的問題,這也成為阻礙海歸成功創業的掣肘。東西方多元文化背景使海歸能夠結合兩種文化的優勢,海歸人才能更容易地從海外獲得技術信息,在技術突破性創新方面有明顯優勢;同時,有海歸人才認為,“海歸光環”對獲得銀行貸款、風險投資、國內客戶或員工有幫助。但是,盡管海歸出國前有很多在國內生活工作的經歷,但是中國的發展速度太快,海歸創業者對中國市場的理解需要“再本土化”。“再本土化”不是簡單的指低俗地適應中國的“人情”,局限于請客吃飯喝酒和拉關系,指的是更多了解中國的市場變化、中國消費者的心態和創業政策。
徐百:許多海歸帶回來的技術具有前瞻性,從前瞻性的技術到樣品,到批量化的產品,要做的是怎么樣實現工程化的制造,到最后商業運營。我在美國的時候做過一個調研,一般來說完成這個過程需要25年時間,這是正常的,有的可能更長一點,有的是更短一點。海歸帶回來的是什么樣的技術,這個變得很重要。太前瞻性的話,不要說中國的市場還不夠成熟來消化這些技術,可能在世界范圍內也不一定消化得了。
這里有一個適應度和本土化的問題。舉一個例子,在解決如何選出空盒子的問題上,中國工人解決辦法的思路和國外工程師的思路完全不一樣,中國人就是一個電風扇,國外工程師則是用機械手等自動化設備。
有人說,看過馬路就知道回來的時間長短。實際上,海歸再回來時,中國已不再是留學時的那樣了,我出國比較長有25年,這個差別很大,無論從基礎設施還是人文環境,比如一些80后用的詞語也發生了變化。我回來之后也是經過四五年的扎扎實實地接地氣和再認識,深入地了解中國的市場及中國的環境。毫不夸張地說,逆向文化沖擊,這種差異帶來的沖擊可能比出國時的文化沖擊更大。市場不熟悉也是痛苦的事,搞技術跟企業的運作差別比較大,技術人員是跟物打交道,而企業管理是跟人打交道,無論在國內在國外都存在這個問題。朋友說我還是適應比較好的,至少說話中不會夾著英語單詞,也熟悉跟政府打交道的路數。
陳韋寧:我是在國內工作過再出國再回來創業的,對于國內的商業環境還算熟悉,出國前在體制內工作,受限制比較多。創業公司可以推倒重來,有一些技術可以應用在很多行業,這需要跟市場不斷地去碰撞才能發現哪個市場最大。我們通過引進部門總監,他可以帶來很多有附加價值的東西,對于企業快速融入市場很有幫助。
張群:我們25歲之后再出國,不是很小出國,對于國內環境還是有認識的,但缺少的是工作經驗,跟客戶、政府打交道比較陌生,與高校交往比較順暢。我們的辦法就是本著靈活性,保持各方的利益,我們提供他們需要的東西,可靠可信賴的。這樣認真做事的在中國的商業環境下也是行得通的,形成自己的優勢,尤其現在大家都尊重技術尊重人才。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