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外媒體報道,馬克-扎克伯格(MarkZuckerberg)創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創業公司。他的公司就是一個真正的巨頭——營收高達50億美元以上,市值約為600億美元。但是,它仍然像當初一樣活躍。它的工程師們接二連三地推出新的產品和功能,正如同Facebook園區的海報上所寫的:“迅速前進,破舊立新”。
扎克伯格的動作也很快。他設置的公司結構甚至允許他可以不經董事會允許就做出重大決策,而且他會毫不猶豫地使用這種特權。在今年4月,他出人意料地收購照片分享網站Instagram就是明證。
雖然Facebook在2013年也可能會做出較大的收購活動——例如,收購Yelp或Pinterest或其他突然進入扎克伯格法眼的熱門創業公司,但這并不是該公司的發展路徑。相反,它會繼續挖掘更小的創業公司。在2012年,Facebook發生了太多的變化,例如推出了大量新的廣告產品,推出了禮品贈送服務FacebookGifts,完成了收購Instagram的交易,以及進行了公開上市。這一切奠定了該公司“我們需要賺錢”的基調,因此,該公司在2013年的很多事情我們基本上可以預測到。下面是該公司值得關注的五大事情。
1.通過用戶的地理位置信息賺錢
Facebook現在的所有中心工作就是移動,這是扎克伯格及其團隊不厭其煩地提醒我們注意的一點。Facebook的移動營收主要來自于所謂的贊助故事(SponsoredStories),而且正在不斷增長。隨著Facebook努力從其龐大的用戶數據中尋找意義和發現商機,它顯然有機會從除廣告之外的其他地方創造營收。
首先,根據你的地理位置,給你發送你附近酒店或商店的信息。去年春季,Facebook收購了一家名為Tagtile的創業公司,該公司提供移動用戶忠誠度開發業務。它主要向本地商家提供一款名為“TagTilecube”的硬件設備。該設備可以安裝在Android和iOS手機上,供商家對客戶群進行跟蹤管理,還能向客戶手機發送定制內容(比如團購信息)。Facebook已讓商家通過其團購服務Offers來發布特價商品信息。從邏輯上來說,整合所有這些服務就是Facebook的下一步工作。因為這樣做Facebook就能夠及時告知你“贊”過的附近某家商店的特價商品信息。
事實上,在9月中旬,Facebook已朝這個方面邁進了一大步。它為iOS和Android設備推出了重新改版的Nearby功能,該功能可根據你的“贊”、簽到以及你好友的推薦信息來給你呈現本地最受歡迎的地方。在一篇有關Nearby功能的博文中,Facebook聲稱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讓它變得真正有用遠比想象中難。
例如,Facebook可能會給你提供你“贊”過的某家酒店的優惠信息。但是,如果它還知道你是否肚子餓了或你是否有時間去就餐,那就更妙了。正如Facebook的產品主管山姆-萊辛(SamLessin)在一次接受采訪時所說,“用戶并不想收到那些希望接近你的公司的信息。”
2.類似Yelp的評級系統
Facebook應該收購商鋪評論網站Yelp。它的市值約為Yelp的50倍,因此錢不是問題。收購的理由是,Facebook需要一種類似于Yelp或TripAdisor的評級服務來幫助它分析什么可能讓用戶感興趣。而且,它推出的Nearby功能直接沖擊到了Yelp和Foursquare。
Facebook的“贊”功能給了它非常有用的數據,簽到和分享功能也是如此。但是,它需要更多有用的數據。而類似Yelp的評級系統將給予Facebook更多的結構性數據。此外,增加這種評級系統——Facebook似乎準備自己研發它,而不是收購它——將有助于實現Facebook的搜索目標。在今年9月,扎克伯格宣稱他已有一個團隊正在開發搜索功能。Facebook版的社交搜索功能將會在2013年浮出水面。
3.Instagram金礦
在2012年底,Facebook及其Instagram的員工重新修改了他們的服務條款,允許Instagram銷售用戶的照片,從而一石激起了千層浪。用戶的迅速反擊迫使Instagram立即承諾重新修改政策。
盡管如此,Facebook終將度過這道坎。即使有數百萬個用戶流失——Flickr及其他服務正在極力搶奪這些用戶——號稱擁有1億多用戶的Instagram也很可能輕松度過難關。它的發展勢頭非常強勁,以至于人們已不再談論它的令人乍舌的市值下跌了——由于Facebook的股價下跌,它的市值已縮水了2.85億美元。此次收購活動對于Facebook來說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可以讓它迅速開始移動業務。
Instagram甚至不需要將用戶的照片銷售給廣告商,就能成為Facebook主要的營收驅動器。由于Facebook匯總了它通過Instagram收集的數據和它通過Facebook本身收集的數據,該公司有望想出各種賺錢的策略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