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貍為了躲避獵人的追捕,往往想盡一切辦法,甚至挖個洞藏在下面,而獵人也會想方設法將狐貍從洞里趕出來。
有時投資機構與創業者周旋的過程就有點類似狐貍與獵人,在投資之前,創業者往往會有選擇地披露信息,回避甚至隱藏其他的一些內容。而投資人則希望能不惜一切手段把所有想知道的信息都挖掘出來。
這種角斗在盡職調查階段尤為明顯。原本投資機構寄希望于由律師、會計師、財務分析師等第三方機構組成盡職調查小組,通過對擬投企業的團隊、產品、市場需求、競爭優勢、財務狀況等方面做全面深入的審核,以此來幫助他們判斷擬投企業的投資價值。而這也是盡職調查的最大意義所在,但實際情況卻并非如他們所愿。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創業與金融系教授伯努瓦·雷勒直言不諱地指出,“投資機構總是覺得這種外部的盡職調查會給他們提供他們想要的所有答案,但實際上這個過程給大家提供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不管花了多少錢去做這個盡職調查,永遠不可能用這個盡職調查去擺脫對一些信息的不確定性。”
如何才能拿到企業最真實的信息、創業者最真實的想法這對投資機構而言已變得越來越難。
“像牙醫一樣”
據記者了解,雖然每個投資機構對擬投項目都會有一定的盡職調查周期,但聘請專業第三方機構來調查分析所有信息的做法在國內已越來越少。畢竟一個高質量的盡職調查,持續幾周到幾個月,涉及多方面專家,動輒上千萬元的花費,無論在人力成本還是時間成本上都是一種消耗。如果最后得出的結論仍然不是真實的,這對于投資機構而言,無疑是筆折本的買賣。
特別是對于一些早期企業而言,眼下的盡職調查已非常簡單。一位本土VC合伙人告訴記者,一些初創企業在發展階段會面臨沒有產品,沒有任何銷售業績、利潤和現金流,或是團隊還非常小,客戶還在發展階段,所以此時要分析和挖掘的信息就非常有限,很多不確定性是客觀存在的,無法進行精確的評估,一般盡職調查的重點就是創業團隊的能力以及產品的行業發展前景,而這些工作大多會由投資機構內部的團隊完成,不會外聘第三方專業機構參與。
即便是一些已步入成長期的企業,已有確鑿的財務數據及產品,要想借助外力獲取現成可靠的信息也并不容易。上述合伙人直言,“創業者往往會傳遞給投資人一些非常棒,看起來非常具有前景的商業發展提案,避重就輕地提供一些企業的信息,用一些華麗的詞藻說服投資機構注資。”上述合伙人說,“創業者講故事的能力越來越強,不少企業都會跟我講未來愿景是要成為中國的××企業,但顯然都是一些不切實際的言論。”
正是因為這種信息的不對稱,也開始讓投資機構尋求用更好的方法從創業者的口中獲取一些對他們而言有用的信息,給自己的盡職調查把關。雷勒說,這就像是一位牙醫,一定要一直深入到口腔內部才能把蛀牙拔出來。
上述合伙人坦言,眼下對于企業的盡職調查更多的還是會把重點關注在企業外部的一些信息,比如產品、技術、市場、競爭對手等,弱化企業內部提供的信息,盡可能地確保獲取結論的客觀性。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