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意圖從哪里開始?從分析行業屬性開始。行業屬性決定了戰略屬性。
行業屬性有兩種:一種是資源型行業,一種是機會型行業。資源型行業一般是成熟行業,比如家電行業,幾乎不給后來者任何機會,沒有實力就別在行業混。跨國公司和發達國家基本如此。成熟行業的企業,是基于資源的穩健性戰略。
機會型行業意味著行業未來將走向成熟,但是現在仍然是不成熟行業。有兩個判斷標準:一是行業未來會不會集中,二是高速成長期在什么階段。機會型行業的特點是低門檻、顛覆式的高成長。處于這個行業的小企業的最大隱患是,不要以為小規模的時候活下來了,只要繼續做大就能夠活得更好。在機會型行業,企業不能按照資源型行業的方法制定目標,即我有多少資源,我就做多少事。這個行業的資源是輸入型的,外部資源都向這個行業集中。在機會型行業最后的勝利者不是資本滾動企業(通過資本投入產生利潤,再投入重復生產),而是資源集聚性企業。
三一重工的總裁被采訪時曾說過一句話:“有一家同行,管理不粗放,企業做得很精致,15年前規模比三一大,利潤比三一高,今天的銷售額只有三一利潤的20%。”(很顯然這是一個很穩健的企業)“有些人批評說三一過去管理粗放,我說對啊,我們是管理粗放,我們適度超前,但是我們也抓住了機會,到今天你想干,很多事情都干不成了。”三一重工正是抓住了過去五六年的戰略機遇——隨著房地產調控,其他企業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通過戰略機會來確定企業的戰略意圖,進而確定經營模式,最后得出企業的目標是什么。
計劃的杠桿一定要記住,中國企業的成功,最大的助力是機會。
普通計劃,不需要杠桿效應。創造奇跡的計劃,則需要杠桿效應。什么是杠桿效應?就是:“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地球。”
什么能夠成為完成計劃的杠桿?在中國,這個杠桿通常是機會。制訂戰略計劃,要從尋找戰略機會開始;實現年度計劃,要從尋找戰術機會開始。戰略機會是等來的,戰術機會是找來的。
機會永遠存在,關鍵是如何發現機會,在內部發現還是外部發現?機會在外部,誰最有可能發現機會?答案是:與外部打交道的一線人員和高管。大多數高管在公司處理內部事務比較少,他們就是尋求資源的。在企業內部做流程的人更多傾向于問題,一線的人更多傾向于機會。機會與知識、學歷沒有關系,機會是一種正向思維。創業是典型的機會思維,問題思維是人的本能,成功就要超越本能。
戰略目標始于戰略機會,發現機會不是普通人所具備的思維,那么怎樣發現機會呢?這就需要學會開“機會分析會”。
一般的會議是問題分析會,很少有人開機會分析會。問題分析會通常越開越沮喪,最后并不一定能解決問題,或者問題越來越多。
召開機會分析會是個好方法,抓住了機會就解決了問題。但是,普通人是沒有這種思維的,要把機會分析會作為一個流程:找不到出路時,就召開機會分析會。
計劃的分解中國人特別熟悉目標分解,卻很不擅長工作分解。中國人雖然熟悉目標分解,卻很少考核分解目標。
執行的是工作,檢查的是工作,達成的是目標(結果)。所以,沒有工作分解的目標分解,只不過糊弄人、做做樣子罷了。
如何進行工作分解?我參加過一個飼料廠的計劃會,比如一個業務員的目標是從上年的200噸增長到今年的300噸。目標分解了,但是沒有工作分解,就無從下手。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