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奢侈品牌?
一塊海鷗手表在上海家化董事長葛文耀手腕上戴了3年多,“同樣的‘陀飛輪表’,瑞士的手表要賣到40多萬元,這塊表只要10多萬元。重要的是,現在國內僅有海鷗能做到量產陀飛輪這一技術的手表。”葛文耀說。
憑借著陀飛輪技術,盡管海鷗成表產量不大,但數據顯示,2011年銷售額達5億元,利潤2000萬至3000萬元,市場估值8億元,儼然國產第一大鐘表品牌,其機芯更是占到了全球市場的25%。
海鷗的表現,開始吸引了一些投資者的注意。葛文耀從2009年就頻繁接觸海鷗,“海鷗手表我跟了三年,分析思考了一年,是最有希望、最有意義、投資回報可能最高的一個項目。”他還表示,“把海鷗表做成真正的奢侈品對提高世人對國貨信心、國企的市場化有重大意義,即便公司不投,個人也要投資海鷗表。”
此前的2007年,“海鷗”與中國香港手表制造兼零售商宜進利集團合作,組建合營公司,希望使“海鷗”表走向世界,成為“國際知名品牌”。并在2008年5月開設了香港首家專賣店。
不過海鷗起飛的進程隨著一年后宜進利破產擱淺,2008年,周大福集團通過收購宜進利入股海鷗。但因控股未成及理念分歧,周大福不久后便撤資。
在機構發布的一份《2012中國奢侈品報告》中,海鷗表被評選為中國最具潛力的十大奢侈品牌之一。目前,海鷗的產品線中,真正可以稱得上是奢侈品的海鷗表,價格能達到30萬元左右,最貴的一款價格168萬元。
然而那款168萬元的表自2010年推出迄今一共賣出了兩只,財富研究院院長周婷表示,像這樣作為奢侈品的高檔手表現在恐怕也是有價無市,海鷗表的影響力、品牌度與國際頂級名表還有著相當的差距。
起飛阻力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對于海鷗手表廠的現狀,葛文耀這樣評述,在自主創新的同時,企業在品牌定位、產品線規劃等方面還有所欠缺,一個表現是,手表和機芯品種太多,沒重點,所以資金一年半周轉一次,三分之二機芯虧損,卻占用大量人力、物力、財力。
“海鷗表的優勢在于三點,中國人對它所賦予的民族情結、生產和技術創新能力,以及中國消費者對海鷗品牌的熟悉和信賴。”周婷認為,這讓它成為有潛力的品牌,但是它面對的市場風險和阻礙更大。
周婷表示,海鷗在產品的包裝、品牌定位、推廣方面完全沒有把上述優勢發揮出來,而這也稱為海鷗無法進入國內高端商場的一大原因。
另一方面,目前國際大牌紛紛搶灘優勢渠道資源,有的更直接把渠道下沉到二三線城市。就目前來看,周婷認為,海鷗表由于品牌影響力不夠,短期內門店數量還無法和國外腕表品牌競爭,也很難在商業渠道里占據較好的位置,如何做到在渠道上與現有腕表品牌平起平坐也是海鷗表面臨的一大難題。
即便是在海鷗已有建樹的天貓旗艦店和官網商城,周婷認為,由于主推的是一些中低端的品牌,與專賣店等實體店的品牌沒有定位區隔,低價走量的做法會影響海鷗品牌價值的提升。
雖然海鷗近年來增長迅速,但周婷認為,這與中國腕表市場整體的增長有關,海鷗要想擴大國內市場份額、縮小與國際名表品牌距離、打造成為中國的奢侈品牌,道路還很漫長。“對于海鷗未來的發展,資本注入雖有必要,但更重要的是管理團隊需要更多的市場化、專業化的人才。”
不過周婷更擔心,很多人看好海鷗,誰都想來插一腳,最后卻不能真正幫助海鷗發展。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