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雖失意離去,有人仍踏歌而來——這恐怕是外資零售企業對于中國市場的復雜心態的比較符合的寫照了。只是,新來者選擇的是另一種方式,顯然是不愿再重蹈過往者的覆轍。 繼萬得城宣布退出中國不到半個月,就有消息曝出,美國梅西百貨和美國最大的連鎖會員制倉儲量販店costco(好市多)均將于今年進入中國。不同的是,這兩家外資零售巨頭均打算以電商形式入華,梅西百貨董事長特里·蘭格倫日前表示,今年6月梅西百貨中國網店將率先開張,但暫時不開實體店。好市多也在尋找合作伙伴,目前最屬意的同樣是通過電商切入中國市場。 當百思買、家得寶、萬得城在中國黯然關店,揮淚離別,再想進入這一市場的外資零售企業自然會將他們當成前車之鑒。當然,梅西百貨和好市多的這種“沖動”念頭,更緣于電商在中國市場的驚人增速。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達1.3萬億元,同比增長64.7%;網購用戶規模達2.47億人,預計2013年底將達到3.1億人。 這樣的數據無法不讓人心動,何況電商還在不斷蠶食中國傳統零售市場的份額。對外資零售企業而言,這也不能不說是一種更聰明的做法,至少從戰略上來看,比傳統的入華開店更有可行性。中國零售市場靠跑馬圈地、實體擴張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外資零售企業再借實體開店進入中國市場,一是失去了先機,二是目前競爭太過激烈,三是實體零售(尤其百貨、家電等業態)正遭遇罕見蕭條,基本沒有勝算。連沃爾瑪日前也宣布將關閉深圳園嶺店、無錫紅星路店和上海閔行店等三家門店,將租賃到期或業績不佳的門店果斷處理,進入門店優化布局的調整期,這既是明智之舉,同時也代表著傳統零售的發展模式已遇到瓶頸。 因此,對既具實力、又覬覦中國市場的外資零售企業一說,電商不失為一條既能低成本、又可曲線入華的輕松之路。一旦落地站穩腳跟,便有事半功倍之效,屆時再順勢在適宜時機推出實體店鋪就更水到渠成。 不過,中國電商市場的競爭絲毫不亞于傳統零售渠道,包括京東、蘇寧易購在內的知名電商企業均處于高虧損狀態,垂直型電商的生存狀況更是堪憂,對于外資企業借道電商的新兵蛋子,染指這一市場的挑戰不少。無論是運營團隊、本土化、管理放權,還是商品供應鏈、物流配送,都需要漫長的適應與磨合期,這是一個巨大考驗。 但外資零售企業也有自身優勢。多年的營運經驗和豐富的商品品牌,尤其是許多品牌深得中國消費者喜愛,如梅西百貨的自有品牌及其百貨店中現有的大量國際品牌等,而中國零售商在服裝等商品上的價格已貴到令人咋舌的地步,倘若這些外資零售企業能將價格做到與國外一致,競爭優勢就難以估量,至少目前國內無論是傳統零售企業還是電商企業均不具備價格競爭力——而美國人在這一點上頭腦也很清醒,特里·蘭格倫強調說:價格競爭在所難免,盡管很多代購店通過逃稅讓價格低廉,但梅西百貨很多自主品牌本來就在中國制造,未來通過電商直接在中國賣,價格會更便宜。 果真如此,接下來的這場中外零售電商大戰可就有得看了。
 |
|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