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執行官》報道,我竊以為提問環節唯一有效的內容就是相關主題的產品插播軟廣。產品經理和創始人千萬別不好意思,真誠地切入主題,問同自己產品相關的問題。
經驗一:錯過的活動恰恰是最有價值的
墨菲定律就是這么神奇。經常是事后聽到朋友說,周末的小型交流會上某業界前輩又非常“nice”地幫忙指出來兩個產品問題,或是介紹了一個各方面都很合適的技術高人。想要不錯過?最好的方法就是占據信息制高點,主動了解,主動篩選。
經驗證明,小型交流比大型講座效果好,行業性質的比企業性質的干貨多。而宣傳的力度則剛好相反,小型的行業交流沒精力沒意愿做宣傳,幾個熟人知道拉上朋友一起就好。如何獲取信息?
一、微博。為避免信息被淹沒,單獨開辟一個分組,收納可能發布活動信息的賬號。
二、QQ 群。雖然原始老土,但效果還不錯。
三、活動發布平臺。科技媒體類網站如果有專門的活動區可以關注下;新浪的微活動很隱蔽,但有不少組織者基于微博報名和直播等功能性應用匯發布信息。
四、活動搜集工具。有全國性的也有地方性的,形式上除了傳統的網站之外,還有其他體驗更好的形式:一種是郵件訂閱,另一種是微信公眾賬號。
五、人。認識幾個專注于不同主題交流的朋友,有活動叫上你一起。
經驗二:提問或不如討論技術,換名片不如介紹業務創業沙龍活動尤其是非技術類活動,
最低效的環節就是提問和換名片。先說提問,少有人真正抱著獲得答案的心態在提問,要
不然問題也不會那么“宏大”和“前瞻”。不要寄希望于通過提問同演講者建立深層次的交流,即使是有真知灼見,除非是想讓公眾知道,否則私下交流效果更好。確實有問題想拿出來討論,請單刀直入,感謝嘉賓感謝主辦方超過10 秒鐘聽眾注意力就開始集體渙散。我竊以為提問環節唯一有效的內容就是相關主題的產品插播軟廣。產品經理和創始人千萬別不好意思,真誠的切入主題,問同自己產品相關的問題。
換名片也是活動的一大特色,大部分的嘉賓都不會吝嗇交換名片,但大部分換名片的行為都是單向的。一次跟朋友參加交流活動,作為演講嘉賓,他收到了不少名片,大部分會拿在手上,少量的會夾在記事本里。回頭收起來備用的也就是記事本里的幾張。而這幾張名片里不是相似資歷的同行,就是上下游的合作單位。我一般都會非常仔細地了解嘉賓的業務方向和需求,然后在腦海里搜索相關的朋友和資源,一般如果確實對嘉賓有幫助他會主動互換聯系方式深入交流,畢竟合作共贏才是王道,這一點尤其適合行業跨界的創業者。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