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三:不湊熱鬧,關注空閑人群
在不同類型的交流活動中,總有“忙人”和“閑人”,當聽眾們熱切的圍著主講嘉賓問個不停時,閑人在一邊寂寞的打醬油。你可能想不到,換個場合,閑人就是那個被圍得水泄不通的忙人。技術交流——產品背景的可能是閑人,你可以和他聊聊技術在產品中的應用;設計交流——技術背景的可能是閑人,你可以和他聊聊設計的技術實現。
某個創業團隊的朋友轉述過一個挺有意思的事,他去參加某次產品交流活動,嘉賓里有幾個大佬,他湊不過去只好坐在工作人員區喝水,活動的主持人就坐在他旁邊無聊地玩手機。兩人就聊起來了,后來發現主持人根本就不是工作人員,是主辦方請來的嘉賓,一直比較低調沒介紹自己。兩人聊得挺嗨,主持人還介紹其他的嘉賓給朋友認識。
經驗四:取之予之,服務群體雖然現在很多交流活動都免費的,去聽去學就好。但是如果能在“取”的同時再多做一點點,收獲會更大。聽完以后信息量很大,回來整理消化一下,寫篇文章,發到媒體或者微博上再@ 一下主辦方,對于自己來說是思考總結,對于沒去的人來說是信息提供,對于主辦方來說是支持工作,對于嘉賓來說是幫忙宣傳,百利無一害。對于產品展示類的活動,從用戶的角度寫一些改進建議,郵件給產品團隊;對于技術類的項目,把實際操作中的問題和解決方式拿出來分享。慢慢的會發現,再厲害的人也會愿意回郵件解答你的疑問【創業網Cye.com.cn】。
經驗五:適度,實力才是話語權如果僅僅從獲取信息的角度,科技博客和自媒體完全能將活動精華部分以高效快捷的方式傳遞出來。如果從獲取人脈的角度,實力和專業水平是交流的基礎,同時不思考問題不實踐也沒有什么好交流的。有取舍的參與一些有必要的活動,如果有條件,當嘉賓和主講會比當聽眾更有收獲。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