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企業融資需求的多元化促進債券品種的豐富
隨著產業結構升級和企業發行主體的多樣化,債券市場的融資需求也越來越呈現多元化的特征。仍以銀行間債券市場為例,從2005年到2012年,累積有19個行業大類中的1035家企業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了債務融資工具。這些行業中既有制造、原材料加工等傳統行業,也有IT、媒體與文化等新興行業;既包括了競爭較為激烈、資金周轉較快的消費品行業,也包括了具有公用事業性質、投資回收期較長的基建行業。不同發行主體的行業特性、企業特征和項目特點決定了債券融資需求的多元化。
企業債券與產業結構調整銜接,促進企業競爭力提升
債券發行管理要考慮與國家產業政策緊密銜接,為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發揮積極作用。一是切實推動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的實施,堅決淘汰“兩高一資”和落后產能,支持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二是支持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積極配合發展教育培訓、文化、體育等需求潛力大的行業,為信息、金融、保險以及會計、咨詢、法律服務、科技服務等中介服務行業提供直接融資渠道,特別要向生產性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傾斜。三是重點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為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新型動力汽車等新興產業發展提供融資便利,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著重把握好以下四個著力點。
第一,支持企業實施技術改造,推進我國工業現代化進程。技術改造是我國工業發展的一條重要經驗,它不鋪新攤子,避免重復建設,投資省、工期短、見效快,能有效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有利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發展方式從粗放向集約轉變,是典型的以內涵發展為主的道路,在推進我國工業化進程、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國企改革三年脫困中都發揮過重要作用。2009年之后,中央政府每年拿出150至200億元實施企業技術改造,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實施技術改造不僅僅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應急之策,更是我國調整經濟結構的長久之計。但是,與量大面廣的技術改造項目相比,資金短缺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通過信用債券市場為技術改造項目提供直接融資,可使企業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獲得收益。這是企業技術改造市場化運作的新思路和新渠道,是適合我國國情的技術改造新途徑。
第二,堅持“抓大不放小”,以金融創新服務和推動企業結構調整改善企業結構。從促進就業、擴大內需和改善民生的角度出發,“十二五”期間應繼續加大對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的支持力度。在不斷減輕企業負擔的基礎上,要逐步構建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多渠道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
在支持民間投資和中小企業融資方面,金融體系作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在防范風險的基礎上,要進一步推動信用債券創新,優化融資產品結構,豐富投資者結構,為企業兼并重組和實施“走出去”戰略提供融資便利,鼓勵優勢企業強強聯合,為培育行業龍頭骨干企業、提升產業集中度鋪平道路,從而加快形成大中小企業結構合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作配套的產業組織體系【創業網Cye.com.cn】。
第三,為高科技企業和重大科技攻關提供直接融資支持,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早在20世紀70年代,成熟市場國家就設計了高收益債,為規模較小、風險較高的高科技公司籌集資金,據統計,這類債券融資的75%用于新技術的投資。我國高科技企業在發展初期面臨較大的資金不足的制約,應借鑒國外經驗,發展部分高科技企業信用債券,支持高科技企業由小到做大做強。
目前,我國正在實施若干重大科技專項,這些重大專項往往需要持續投入,光靠政府投入遠遠不夠,通過創新信用債券產品,合理引導企業資金跟進,突破技術瓶頸,有效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國際競爭力,是信用債券市場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面。
第四,創新綠色債券產品,推動節能減排和低碳經濟發展。近年來,世界不少國家的金融機構致力開展綠色金融服務創新,陸續設計和推出了一系列與環境因素有關的綠色金融產品。例如,為支持巴拿馬運河流域大規模的森林再造工程,國外金融機構設計了“森林債券”作為融資工具;國際金融公司與英國國際發展部聯合推廣“生態證券化”工程,這項工程的主要做法是通過運用信用擔保、風險分散和證券化等技術,提升發展中國家為環保項目融資而發行的債務工具的信用等級,從而增加對機構投資者的吸引力;一些國際金融機構推出一系列與天氣掛鉤的衍生產品,旨在幫助那些經營活動高度依賴天氣條件變化的企業防范氣候風險,減少收入的波動性。
上述事實表明,國際社會經過持續探索和廣泛合作,在構建綠色金融體系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果,積累了豐富經驗,這些經驗對我國運用金融政策和金融市場機制促進節能環保具有重要借鑒意義。為了充分發揮金融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中的杠桿作用,我國需要學習和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結合中國債券市場實際,設計適合中國現階段發展狀況的債務融資工具!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