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各位,今天我對經濟形勢做一些看法。經濟走勢我的看法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已經看清的;二是現在看不清的。看清的部分就是四個字,我這里寫著“高位下行”,我們從2007年作為基準參考來看,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從2007年以來已經掉了一半,2007年經濟增量在13-14%之間,現在是7出頭一點。所以大家看這個圖示去掉一半,這是非常大的挑戰(zhàn)。高位下行和低位下行是不行的,日本經濟叫低位下行,原來增長很快,原來有點問題就增長慢一點。我們13-14%,不要說戰(zhàn)后,可以說整個人類經濟史的增長速度,除掉一半,我們剩下一半還是一全球領先,經濟就跟人一樣,如果有巨大的慣性往下走是非常難受的。爬過山的朋友都知道上山容易、下山難,現在國民經濟處在下山的情況下,出大問題就是下滑的時候,因為下滑的時候平衡的難度非常大,這部分是已經看清楚的。
不清楚的是什么部分的呢?不清楚的就是大家最關心的還會怎么樣,下行還是繼續(xù)下行嗎?還有統(tǒng)計局的人說國民經濟已經趨穩(wěn)了。我自己研究國民經濟也不清楚,未來總是更重要,我們盡可能對未來做一些探討。為了探討不清楚的部分,我想我們先把剛才整個經濟走勢做一些分解。
第一,這是最近的情況,我寫的不是趨穩(wěn),我寫的是趨緩,比官方的看法可能要稍微悲觀一點。你看我們貨幣政策是有余地,你可以加大投放,加大投放經濟也會緩一口氣。但是一加大投放,第一季度物價就開始反彈,房價也上升,說明貨幣刺激經濟負作用非常大。
第二,就是就業(yè)問題開始變大,去年加大貨幣投放的物價平穩(wěn),現在就業(yè)問題開始回顯,首當其沖到這個季節(jié)大學生畢業(yè),社保部、勞動部門現在都是在加班加點研究政策,教育部和國資委剛剛發(fā)了一個投資要求國企加大招人,國企正在面對難關,說明這個壓力很大。就業(yè)的壓力有可能會進一步加大。
所以我的看法還不是趨穩(wěn),是趨緩。我說的13-14%是改革的推動,你要弄清楚這個東西哪來的?我1978年到北京念書的時候,中國經濟增長的極限值大概在5-6%左右,當年制定五年計劃是七五,六五叫爭五保四。后來鄧小平說翻兩番,能到七以上,但是相當長時間就是七上八下。很快我們經濟就推到了八以上,到了朱镕基管經濟的時候就保八,后來保八成了我們的基準線。后來上線頂到13-14去,這怎么來的?我的看法就是三波改革推動,第一波改革推動當時沒想到國民經濟沒這么快的發(fā)展,當時想到的是糧食不夠、農業(yè)產品不夠,后來一招工人糧食供應就有問題。過去多少年轉不過這個彎,后來找工作不行了,逼著改革,改革是2.5億農村人口自己吃飽飯,結果改革以后這個問題解決了。解決了以后剩余勞動力就多的,國家招不進來,就涉及到民營企業(yè)。我們現在民營企業(yè)是就業(yè)的70-80%,新增就業(yè)90%是民營企業(yè),如果當時把這個口放開想都不要想。
過去很多事情都需要計委來進行,鄧南巡解決了一個重大問題就是社會主義問題,這一波你看激發(fā)了中國的推動力往上,更大的一波就是1997年中國正式假如WTO,把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打通了平臺,這是對13-14的增長絕對性的措施。因為國內已經放活了,可是如果國內放活十幾億人光自己活,評價體系進不來。WTO主要把中國人的創(chuàng)造用世界尺度來量,這一量就是革命性的變化,冷戰(zhàn)以后有個高海平面,美國、日本、澳大利亞,人均幾萬元的GDP水平,但是它人口規(guī)模不大,冷戰(zhàn)剛剛結束以后很長的時期,到80年代中國加入WTO之前貿易是打通的。世界上還有地海平面,國民翻兩番才800美元,這樣的人口有幾十億,這個海平面很有特點,差不多都是二戰(zhàn)前后完成了民族國家的獨立,所以對自己國家獨立很看重,主權,過去都受欺負。這就不然東西進口,然后發(fā)展替代,這個策略有成就,其中包括中國建成了工業(yè)化體系,有了可靠的國防,也有大體完備的工業(yè)體系,這是成就部分。
代價部分是什么呢?關起門來搞證明太慢,好多瓶頸解決不了,上帝不可能把所有好的東西給了一個國家的,我看我們現在的能源60%幾都是進口的,當時不準進口,所以很多事情解決不了,人均GDP差70倍,而人均收入差100倍,這兩個海平面不打通就是高的高、低的低,鄧小平的貢獻就是打通,80年開放,90年印度開放,91年前蘇聯垮臺。大家想想看,如果從物理角度看,人均收入差100倍會怎么樣?一打通就會有巨大的對流,資本會來,待在資本多的地方邊際收益就低,到資本缺的地方邊際收益就高,技術是這樣,人才也是這樣。
所以我們要理解中國經濟13-14%增長不光是我們自己努力的結果,很大一部分是開放的結果。更大的變化是,我們民營企業(yè)、政府發(fā)生的改變,然后一開放國內有大市場,人工2萬美元、5萬美元,現在冒出幾十億,我們開放的時候農民工幾百塊人民幣,過去關起門來就是關門窮,后來開門發(fā)現也是一把刀,因為我們收入很低的農民什么也不會做。但是人很奇怪,他會學,他從不會做轉化為會做,中國這十幾億人如果放開讓他去學習、讓他去試,這個力量了不得。當時鄧小平說引進,因為我們缺這些東西。最重要的是加上我們已有的要素一組合變成大量的產出,這個世界從此就不同了。看美國的經濟歷史,100年來經濟增速都不高的,常年增長是2到2.5,中國一進去以后美國的增長率都提高了,美國增長好的時候年增長率達到5%以上,從來沒有的,他也占有比較優(yōu)勢的好處。中國、印度市場起來,多少人買微軟[微博]、多少人買蘋果,這個市場規(guī)模是原來高海平面沒有的,低端的東西可以甩出來,高端的東西可以繼續(xù)開發(fā),這對雙方都有好處。我們就是享受改革紅利、開放紅利,原來很窮,窮就是成本低,原來我們窮的資源組織得不好,制度成本、組織成本太貴,學蘇聯的中央計劃體制,把它改了我們制度成本、組織成本也下降了。
第三,中國人肯學習,現在幾百萬大學生,中國的家庭都是讓子女學習的,我們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派遣國,當時都是有分歧的,中國好多孩子小學、中學、大學都是我們培養(yǎng)的,很多都留在外國。然而鄧小平說開放,說出去10個回來9個也行。我們還有最厲害的一套是在職學習,邊干邊學,中國每個層面學習是中國生產力進步非常重要的動力,為什么?后發(fā)優(yōu)勢,世界上很多東西已經做出來了,你就要去看、去學,哪怕說仿造都能帶來巨大的收益。
(PPT圖)這條藍線是美國的貿易,最大占美國GDP8%左右,一年好幾千億美元的貿易逆差。紅線就是中國,大概從1997年前WTO進去,我們是2002年成為WTO成員國,在這個期間中國這條線就上去了。我們的出口超過進口的部分,最高占國內GDP11.7%,這個時間打通了,這個打通是互利的。
挑戰(zhàn)在什么地方呢?我們過去有點外匯很困難,朱镕基剛到北京管經濟的時候,中華人民共和國從建國到1993年年底,我們的外匯儲備是180億美元,朱镕基搞了匯率,一年漲了300億外匯,1994年是500億外匯,2004年大概是4000億美元外匯,然后1萬億、2萬億、3.6萬億,誰能想到有這個局面?誰也沒有想到過,這就是開放的紅利。這不光是中國人的能耐,這是中國人能耐加上開放,中國人能耐加上改革、加上開放,它就不是幾百美元,它是幾萬美元,這條線就這么起來了。起來之后麻煩就開始了,開始我們都不了解,出口是好事情,凈出口更是好事情,大家看1990年500億,占GDP2.6%,但是干凈的凈出口越來越大了。有沒有挑戰(zhàn)?有挑戰(zhàn),我們生產出來的服務有8%出口了,我們生產這些商品所賺取的人民幣、企業(yè)利潤、政府稅收100%在國內,通常100塊錢要買92的商品,開始都不知道,國民經濟整體平衡不是那么顯著,但這個現象你要把它分解開來有好大的問題,因為有好大的缺口。
這些年為什么市場宏觀上老是蠻緊的,貨幣量大、商品量小,商品量到哪去了?船運走了。去年100塊錢怎么花,今年不這樣花的,你會集中買一些東西,國民經濟從必需品階段基本滿足以后,市場很難對付的。因為他不一定買所有東西,他可以集中買一些東西,這受潮流、政策、鄰居的影響,這個東西就在市場上形成一波一波的潮流,毛主席時期我們沒買房子,我們也過了,現在不買房子就不行了,家家戶戶都在討論買房子。總的供求100塊錢,92的商品,你對很多商品還不感興趣,你要去追供應緊的商品,這就會冒出天價的費用。你要把錢存在銀行很簡單,銀行把錢還需要貸出去,貸出去就是買出去,這個力量唯一可以平衡的就是讓中國人民換外匯,你把8塊錢的商品從全球市場上買回來總量就平了,怎么讓全球人民去換外匯?很難。如果一美元換8塊錢不換,你只有變成6塊、7塊我花美元才劃算,還有國務院調政策,維持匯率,不花外匯平衡不了,這些年國民經濟就糾結在這些問題上,顧得了這頭顧不了這頭。我剛才說一年是8%的缺口,99年以來每年凈出口的累加,錢在國內、商品在國外總數是12萬億,錢全在國內,東西在境外,出去了。
所以全球化給我們帶來巨大的高速增長同時,一天一天累計新的挑戰(zhàn),順差進來了好事情,外匯來了好事情,我們招商引資、投資,但是中國企業(yè)面臨成本壓力,這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一開放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進來一塊美元出去一塊人民幣買下,出八塊就是8比1,朱镕基手上差不多十年8比1。我們維持匯率就是養(yǎng)老,大家都叫人民幣不能升?供應量一大資產價格就要變動,你講破了天,國民經濟和禮堂是一樣的,里面有多少錢就有多少貨,這個道理是很簡單的,但也是很管用的。就比如大家買房子,如果連續(xù)沖還會漲,所有人都知道會漲的東西就會更追,就會形成自我加強、自我實現的預期,我看到好就去買,金融就是互相的看法形成的。如果老百姓基本生活品增長太快,國務院總理手里有什么牌就會打什么牌,不然固定收入增長不那么快的群體就被剝奪了,這就是我們國民經濟這些年的情況。我們每一塊外匯儲備的錢對應的都有麻煩,我們幾萬外匯儲備變成幾萬億,自然貨幣量就上去了。中國基本貨幣上漲的主要原因不是財政有缺口用央行去貼錢,中國主要是對外開放,過去沒有這個經驗,這帶來的量非常大。
比如看廣義貨幣,2002年至2010年從18.5萬億增到72.3萬億,增長了53.8萬億。同期,中國GDP從12.03萬億增加到39.8萬億,增長了27.8萬億。我們市場中的行情還是會漲的,你追不追?你不追這個活動就過了,你追你就參與了這個活動,這個力量比任何發(fā)號召的力量強多了,市場經濟就看相對價格變化,所以叫“好戲連臺”。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chuàng)業(yè)者、創(chuàng)業(yè)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chuàng)業(yè)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