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在中國
一點都不用吃驚,就像任何在美國流行的互聯網商業模式都會被拷貝到中國來一樣,P2P也很快就被引進了。在Zopa剛剛開始后不久的2007年P2P就被引入了中國。到了2012年更是迅猛,由于“看上去”進入門檻比較低,從事P2P業務的公司據說突破了千家……
在大家一股腦沖進市場成立P2P公司的同時,似乎很少有人考慮過P2P的本質是什么,什么是P2P在中國成功的關鍵因素,P2P在中國和在美國有什么不同。
所謂P2P,模式的本質其實就是一個互聯網平臺通過網絡一端對接有小額借款需求的人,一端對接有理財需求的人。所以P2P的本質拆成兩半就是一個理財平臺加上一個小額貸款平臺。看清楚了本質,讓我們來對比一下P2P在美國和中國的不同土壤:
看了上面的對比我們就清楚了:在中國,靠譜的P2P模式的小額貸款一端一定要放在線下,因為:
1. 在中國線上審批機制不成熟(無法分別材料真假,無法實地考核征信,無法直觀判斷經營情況,無法貸后催收管理)
2. 線下潛在的貸款客戶的小微企業、個人非常集中(北京就有2,000萬人……)
3. 線下審核的人員成本相對不高
4.還有最重要的一點,目前中國真正有資金需求,而又還的起錢的人都在線下,他們既沒有習慣也沒有意愿在網上找哪里可以貸到錢(舉個例子,純線上的、目前國內的某個一線P2P平臺的平均貸款額是5,000 元,用途多是買手機之類,這一類人的還款能力較低,直接導致該平臺上的違約率較高;而我們作為線上線下結合 O2O 模式的貸款、理財平臺,平均借款額在4萬元,我們的借款人也都是靠有利網線下合作機構開發、Cye.com.cn擔保的小微企業,還款能力,被審查的深度相對更高)
所以,和電商、團購一樣,P2P的線下其實也很重,只是大部分從業者似乎還沒有發現。大部分從業者似乎覺得P2P是只要做個網站就可以成功的快速致富工具,這樣思想下的P2P行業經過一個大面積的洗牌幾乎是個必然的現象,就像團購洗牌一樣。所不同的是團購行業的洗牌可能不會對社會造成多么巨大的影響而一些P2P的倒閉勢必會讓社會大起波瀾。歸根到底,玩團購門檻高,不融個幾千萬美金的團購網站都不會被人記得,虧了、倒了,吃虧的也只是風投,大部分團購的管理者還是比較靠譜的,至少知道把消費者之前存的錢還給大家,所以消費者除了一聲驚嘆“又倒了一家!”之外沒有什么損失。而P2P不同,雖然我覺得這是個門檻極高的行業,可是因為看上去也只不過是要個網站,所以很多對互聯網、對金融理解并不深刻的從業者蜂擁而入,就好像開個網站錢就會自動流進來一樣。
其實P2P對團隊能力的要求非常高,一邊對接個人理財人,一邊對接借款人。看上去兩邊都是剛需,市場無比美好,其實呢?做好一個P2P平臺是個難度非常大的工作。先看借款人那端,一個P2P平臺要能有規模必須有源源不斷的借款人,而且這些人不但是要借,更重要的是得能還。前期考察,征信,貸后的維護,催收,樣樣都是費力不討論好的活兒,容易做么?肯定不容易!再看理財端,的確,現在大家沒有理財渠道;的確,現在大家熟悉網購了,有可能嘗試在互聯網上理財;可是大家并不傻,一個網站是不是認真做很容易就看出來了,一個商業模式是不是具有可持續性,短期攢眼球的噱頭能否持續很容易判斷,雖然都說是100%本金保障,可是想騙錢,真的不容易!更何況,作為網上理財這樣一種新生的產品形態,教育市場很費力,甚至都不是砸錢就能解決問題的,畢竟靠大家投資的網站對轉化率的要求一定比對觸及面的要求大。所以仔細研究下來,P2P天平的左右兩端都不容易做,什么都做兩端都可能是高成本。
聽上去確實困難很多,那是否意味著P2P在中國沒得做?我不認為如此,雖然那些聲稱 100% 本金保障但是全靠在互聯網上審核借款需求,賺取百分之幾的平臺費的網站最終會不可避免的陷入倒閉的怪圈;而線上理財、線下貸款的P2P機構有很大成功的可能性。為什么?因為只收3-5%的平臺費,卻要擔保100%的本金風險在邏輯上就不合理。3-5%的緩沖抗風險的能力太差,每筆貸款的收益不能覆蓋風險,商業模式沒有可持續性。那么以線上線下O2O的P2P平臺呢?我認為有很大成功的可能——起碼我自己做有利網就是這個邏輯。我們在線上不接受任何貸款申請而僅僅對接理財人,在線下對接有牌照的小額貸款機構,由小額貸款機構遍布全國的渠道完成對借款人的開發、審核和擔保工作,利用線下小貸機構的高利差完成擔保,從而確保投資人獲益。這個模式既遵守了中國現階段信用考察只有在線下實地才靠譜的國情,又利用互聯網的低成本把收益還給了投資人,從我們自己的角度來說,商業模式較為清晰、也可持續。
說了那么多,大概總結一下P2P在中國的發展。從2007年進入中國,P2P最先的呈現形式是拍拍貸引進的純美國式的C2C 模式,初期尚未結合中國國情做很好的落地和本地化,期間拍拍貸等的模式亦在逐漸優化,自2012年開始又有各類大小新玩家又爭相涌入,嘗試對P2P做中國式的升級改造——比如我們的O2O模式,以更好地解決困擾P2P行業的征信、審核、風控等問題。而在未來,行業的洗牌會繼續,馬太效應會加劇。
目前的行業規模還太小,真正敢于嘗試網上理財的人也才50萬左右,市場潛力非常大。以歐美經驗來看,P2P并不是曇花一現的,而是在整個互聯網時代“去中心化”的大浪潮之下對既有金融系統的一個補充。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才剛剛開始,在這個大環境下,P2P在中國的發展比之歐美有更大的機遇。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